何立明:不要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
不要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
我在上课的时候,常常遇到学生下面讲话。我跟他们讲,你现在在座位上唧唧喳喳讲话很兴奋。看起来是你在讲话,其实是话在讲你。同学们静下来,反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你所说的话,已经存世几百几千年。嗡嗡嗡满教室里,其实都是在重复别人的话。重复就是冗余,冗余就是废话。就像一首歌词唱到:唱着别人的唱,说着别人的说,想着别人的想,感受着别人的感受……。照此重复下去,甚至恋爱也会是恋爱着别人的恋爱。问题的核心是,说话做事不要舒舒服服去复制,去照搬照抄;而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的真情实感,乃至真知灼见。
一句话,不要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
俗话说“大音稀声“,有价值的话可不是脱口而出的。一个人一辈子,如果能够说了一句别人从没有说过的话,就会名垂青史了。唐朝贾岛凭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话成为美谈,个人进入了历史,“推敲”进入词典。如果暂时说不出怎么办?那就说不出时不要强说,更不要恣意妄为地说,说了也是重复,而成为废话。
其实,在学校生活中,这样的毫不费力,不动脑筋,本能地喷薄而出的应付差事的废言废文不在少数。比如,我上《士人的故事》这门选修课,课程结束时,要求交一篇三千字的小文章作为课程成绩。开始时,为了方便,是网上在线提交。结果有一半的同学不同程度复制网上文章,或换个题目,或换个段落;有的甚至复制粘贴一字不误。又比如,去年一次全校性的读书征文比赛,有的学院参赛十五六篇,有的学院五六篇,合计70篇。阅稿下来,有37篇是完全复制网上文章,复制率占52%。一半人复制粘贴,来参加一个有奖征文。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许多同学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他们不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幸福和成就是通过创造性学习生活和不怕奉献、不怕牺牲来实现的。付出不但产生成就,如果更高一层次在非功利心态下去付出,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话反而益智,生活更有所得。
年青人喜欢名人名言,箴言格言。比如,“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父母在不远游”(孔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这些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似乎它们的意思一看便知。其实不然,这些名言格言的产生,都是有具体背景和上下文的。“知识就是力量”是十七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培根的一句名言。经验主义认为自然依照数学和物理的法则形成,客观地认识这些法则,就产生了科学;而科学是人类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工具。所以,这句话中的“知识”是感性经验知识,而不是书本知识,本意是“掌握对象的知识越多,控制对象的力量越大”,意思是要人们多进行技术实验。而“父母在不远游”、“三思而后行”出自孔子的《论语》,并非字面意思,而是有后半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说可以游,只是出游要告知去处。“三思而后行”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就行了。至于庄子那句,全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是说拿有限的生命学无穷尽的知识,是贻害自己。庄子与孔子的价值观是异趣的。
可见,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人云亦云拿来用,差之毫厘,离题千里。
要避免习惯性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首先应当认识到学习和思考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次是要知道学习和思考不是一个死记硬背、套用公式的过程,而是一个放开想象、享受犯错误(试错)的过程。读书学习,如果单单是为谋生,这样的校园生活是笔挺僵硬的直线;如果是把读书也当作生活,校园生活则有一条优美的曲线。
谋生是索取,当然廉价和免费的事物越多越好了;而生活是发现和奉献,在于你能给予自己、身边的人和社会创造多少美好新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