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博客

张友文:张策散文中也有一股“气”

作者:张友文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273 次   更新时间:2017-12-6 文章录入:珍珠鸟

张策散文中也有一股“气”

——张策散文集《紧拉慢唱集》读后

张友文

提到张策,公安系统每位作家都不陌生。我早就有野心写一篇关于他的评论,也曾雄心勃勃地开过笔,可写了一半又搁浅了。当年没坚持,只因才力不逮或毅力不坚,现在细读了他的散文集《紧拉慢唱集》,却没了当年“批评”的野心和激情。文集中有的部分值得反复品味,使得书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正因为其有味,我才像吃小鱼小虾一样,细细品酌,可惜慧根太浅,没有智识吸取其中的精神钙质,并转化成有条理、有逻辑、有说服力的文字。犹豫许久,自己还给自己壮胆说不能第二次当懦夫了,说不定我的胡乱言说能让比我后来读到《紧拉慢唱集》的人能得一些益处呢。这么想,欣然再次动笔。

 

思考寓于真诚的言说中

 

天下可读的文本很多,值得解读的文本却很少。在反本质的当下,许多东西变质、变味了,而张策的散文集《紧拉慢唱集》还有一些原质原味者在其中,或还有一点闪光的特质在里间。如果追问为何物?答曰:“真诚”。

《散文的真性情》文尾说到罗亮齐的成功,归功于其真诚。《真诚之人的真诚之作》则是大篇幅地说张明行文真诚,待人真诚,做事也真诚。“真诚虽是所有人都承认的美德,但在今天这个良莠不分的社会里,有很多时候,真诚已沦落为人们嘴边的点缀,或是酒旗上的廉价广告词。”

张策评价文友行文、待人真诚,他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与张策相识大约二十年,我是比较了解他的,他不失自我,保持本真,为官时不忘百姓,平易近人;写文章时直抒胸臆,不作矫揉造作之态。

文如其人,文章是人心灵世界的表现,且看其笔下文字:

《银针落地的铿锵》是一篇评论白晓明杂文集的评论,其中有这么一段:

现代人整日活在杂芜里,似乎早不知批判为何物,只知道享受和沉醉,以及文字的飘浮。字里行间的花拳绣腿,倒是养育了不少莺莺燕燕。

睹之,分明感受到张策的迂执、直言与真诚。

下述两段引文表明了张策对“套板反应”的抗拒态度:

《公安文学画卷中的一枝新荷——评葛波的中篇小说〈不相识的约会〉》中说:

雷同化的人物塑造隐隐约约成为一种常见病,“典型”的形象大致有三:一是老黄牛型。兢兢业业,忍辱负重,家庭贫困而洁身自好,大多离了婚或正在离婚;二是英雄型,作风硬朗,刚直不阿,脾气火爆,雷厉风行,有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貌;三是亦正亦邪型,有缺点,有错误,性格大大咧咧,群众评价有好有坏,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应该说,这三种(或更多种)人物形象都来自生活,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不约而同的重复,于读者而言,却如同反复咀嚼的美食,甘饴过后终是味同嚼蜡。

《人生把酒须尽欢》写道:

近来读了些公安作家的散文随笔作品,作者不约而同地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入手,笔下不仅有家乡的风情,亦有从警的艰辛,有对父老的思念和对战友的眷恋,也有对世事的剖析和洞察。老实说,这样的写作偏重于自身感受,虽说可以力求做到以心管窥,但还是在当今的文学发展态势中显出一些局限。但值得思索的是,为什么大家,包括艾璞,都书写着这样的内容呢?

无怪乎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掂量上述两段引文,不免吃惊。人皆喜可口食物、悦耳话语,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这是人性使然,睿智的张策不可不知,可他依然直言不讳,直陈流行写作中的弊端,不得不佩服其胆识。

张策为扶持公安作家、繁荣公安文学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从《紧拉慢唱集》诸多篇什即可窥出一二,如《侦探小说之中国流派的形成——兼评张蓉的〈透过指缝的双眼〉》中说:“作者(张蓉)在小说中最下功夫的,是案件细节的设置和解谜过程,是案件的离奇情节和层层推进的探寻。从这个意义上说,《透过指缝的双眼》是典型的侦探小说样式。张蓉的创作在中国侦探小说界就此奠定了她的地位。”《寻找最合适的自我表达方式》中写道:“王健的文字‘百步穿杨’,一定会射中你心坎中某个最柔软的地方。”《在文学的梦里一路向西》则是批发式地鼓励公安作家:张新军、韩伟林、吴全礼和聊晓晴等。

毋庸置疑,张策笔下皆真语。林语堂说:“凡人作文,只怕表情不诚,叙物不忠,能忠能诚,自可使千古读者堕同情之泪。”胡兰成的《中国文学史话》中说:“纵使世界皆伪,亦吾心是真,譬如南北朝有许多皇帝是昏君,而文人写的禅让诏与表,即位颂与哀册,只要是诚心诚意写的,还是有价值,使人读了感知有天道,人世有至尊至贵,有生荣死哀。”

张策以自心的光明遍照世界,表现个人性灵,其笔下的文字不跟风,有创见,有骨气,有神采,言之有物。回望《银针落地的铿锵》便知:“所谓批判,也就是思想的特立独行。”“若再说到当下,思想的坚硬已经在退化了,又何谈手中那柄剑的锋芒。”“白晓明同志身在官位,却有如此的清醒和责任感,实属难能可贵。”是的,白晓明作为一名官员,经常台上台下奔忙,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俗务,随波逐流,而是时刻思考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的确不易。

与其说白晓明在思考,不如说是张策在思考。《思考为公安工作插上翅膀——读傅长才同志〈警苑哲思〉》一文谈思考,并大力肯定公安基层领导干部思考的宝贵。《中国人的信仰文化》通篇思考中国文化,批判中国人骨子里的实用主义态度。文末说:“我在一个文学座谈会上说过一句话:不管多忙,要在自己心底留一片文学的天空。现在想想,这话应该这样说:不管多纷杂,要在自己心底留一片信仰的天空。这片天空,尽管可能极小,却应该是最洁净的”。

读到此处,不由自主地想起张策的中篇小说《新闻发言人2》中的人物李涧峰说的一句:“我记得我说过一句话,说这人心里吧,总得有一小片干净……”

梁实秋《论散文》说:“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诚然,张策用真诚的眼光打量一切事物,写作中总是寄寓自己的理想。回望《银针落地的铿锵》也可得到旁证:“有人看这四个字(台上台下),只是看荣辱,甚至算得失,眼睛只在物质利益上。而对于自己的心,往往弃之如梗,听任它的堕落。”

由是观之,张策的忧虑并非多余,其思考是责任心驱使。他传承着感时忧国的优良传统,以痛陈时弊的手法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关切。

 

真情寓于丰盈的文化蕴藉中

 

文学是人学,也是情学。“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散文集《紧拉慢唱集》可以说篇篇笔锋带情。《角落里的静静等待》中的小物件并无生命,因“我”赋予了其生命,便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味;《签名本里的情意》和《作序的故事》等篇什传递的是友情……整部文集中最动情的部分要算第三辑《竹林剪影》,文化蕴藉最丰盈处却在第五辑《京城走笔》。

其中的《这样的两位先生》不仅让我们读出了一段历史和文化,更是让我们读出了责任意识。如果没读到这篇至情之文,笔者还真不知公安文学史中还有张志民和刘光人两位革命老前辈。他们是公安文学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在公安文学的史册上,是应该永远镌刻着先生的名字的。”笔者已经开始着手新时期公安小说史的写作了。在此得叩谢张策,是他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公安文学史史料。此外,该文还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文学前辈的使命意识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更加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

说到责任,不得不提及《对话海岩:文学是时代的呼唤》。海岩说:“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正常,不用考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只要看在这个社会里,品行不端的人、道德败坏的人是不是活得自由自在。如果这样的人活得不自在,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健康的,否则,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作家的责任,就是要在正义与邪恶、美好与丑陋、金钱与情感的搏杀中,坚持自己的正确导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我的作品大多以悲剧收尾,其实是表达了我的不满、愤怒、忧虑和思考。”

就是这么巧!《燕妮的创作》中也有这么一段:“因为她(燕妮)的创作,不仅仅是创作,而是表达了她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类的认识和解读,表达了一个有良心的写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表达了一个个体的人,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忧虑。”

《诗人》中说:“而当诗人冠以公安二字为定语时,诗人的肩膀就沉重了许多许多。不是因为残酷,而是因为有了责任,因为有了嘱托,因为有了别人没有的那一份思考和那一份胸怀。”《我的办公室》里说:“其实现在想想,办公室意味着的是责任。”……,……。

不消说,“责任”这一关键词贯穿于上述文本。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笔者以为责任意识的潜意识也属浩然之气之列。如果没有责任意识支撑,岂能养出浩然之气?这么说来,张策自觉地发扬了道德文章并重的传统。

我们仔细读一篇絮语散文,我们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描写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胡梦华《表现的鉴赏》)

同理,我们从张策的絮语散文中可以洞见他是怎样一个人。张策更为可贵的一面是他在表明自己的人格理想时,语气平淡自然,不带火气。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跋涉的身影》为逝去的公安作家刘敦波和公安诗人万箭飞而作;《亦兄亦友可为师》为修来荣同志而为;《中国侦探文学的一簇火炬》则是为于洪笙先生而写。这几篇悼念之作弥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在惋惜的基调上、在历史的韵味中,通过回忆逝者生前数个片断使得感情更深一层,凸显出张策对战友、老师的一腔真情,可谓纸短情长。“学文无他,放其真而已。人能发真声,则其穷其变化,亦如花鸟之色泽,云霞之变态,层出无穷,至死而后已。”(林语堂《论文》)

如果说上述引文中的历史文化蕴藉不算丰沛的话,那么,《印象聊城,从此多了北雁》、《燕有侠气 赵有雄风》、《佛山纪事》等篇什和第五辑《京城走笔》则显得“绰绰有余”。前者开篇伊始皆有类似于诗歌中的起兴之语或小说话本中的入话。如《印象聊城,从此多了北雁》先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聊城人岳飞抗金等;《燕有侠气 赵有雄风》起笔就是荆轲刺秦王、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壮举等。《温情的文字》中“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等。

文中所有典故只是一笔带过,并没详细地叙述来龙去脉,正如一个陈述句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一样。如此运笔,颇有道理。窃以为,如果张策用典太过用力,与其喜创作短章习性不大匹配;再说,用典太多太滥,势必“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如此这般,张策在用古典人物映衬文中人物修养,用古典诗词传达人生韵味等诸多方面,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含蓄蕴藉的效果。

第五辑《京城走笔》书写北京文化或文化北京,凝聚着“我”的人生记忆,并钩沉出历史的沧桑。单说《北京·文化·锣鼓》中的一个小人物,即“我”外祖父就值得敬佩。他虽只是昔日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采购员,但他知廉耻、懂是非,宁可贫病交加而死,也不为日本人作牛马走。“我”外祖父身上不同样具有浩然之气么?

张策写风景、记人事、述掌故时,彰显出幽默达观、淡定镇静,同样也直面中国的苦难和惨象,从《北京·文化·锣鼓》中的盲目老太太在雨雪交加的天气里,用小脚步履艰难地上公共厕所即可见一斑。

北京于张策而言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其笔下的北京与侯仁之笔下的北京共同点在于文化传承和历史沧桑,不同点在于前者描绘的是小家碧玉型的北京,后者则记述大家闺秀式的北京。如侯仁之的《历史上的北京城》条分缕析,详略允当,既有宏观的鸟瞰,又有微观的剖析;既能抓住北京城的特点,又注意辨析城与自然、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张策则凭细节取胜,笔力侧重于北京人的心胸、气质和精神等诸多方面,如《细碎的北京倒影》中写道:“邓友梅老先生的名篇《那五》,其中就有这样的细节:穷困潦倒的八旗后裔那五,喝棒子面粥时仍嫌咸菜切得不够细,奚落说是‘跟顶门杠似的,怎么往下咽’。”

《北京警察》也用细节来凸显责任意识。如“警察张,性格火爆,洗澡时用力过猛,竟然自己把自己的手指掰折了一根。这莫名其妙的伤害让人们大笑不止。张的工作岗位就在距天安门不足千米的王府井南口,于是他用张旧名片为自己的手指做了个简易保护,就开车上街巡逻了。”

……。……

要而言之,北京文化太厚重了,以至于说不完、道不尽、释不全。

综观张策的创作,笔者发现其笔端有文化、有思考、有刚毅、有责任、有温柔、有乐群……

郁达夫说:“现代的散文都带有自叙传色彩,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的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此言不虚,张策的散文也是有个性的。

古文家向来注重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要求作家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作为创作的前提。譬如韩愈就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文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论。他的“气说”是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之体现。尤重人品与文品统一的清代桐城派方苞在他自己编选的《凡例》中说:“故凡所录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庶可以宣圣主之教思,正学者之趋向。”在此借用“清真古雅”一词来界定张策散文的个性,不知当否?如果不妥,其散文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

拉杂书之,草为此评,姑且算作对张策文集作笼统的解读。因时间所限,不能分项详陈。胡言乱道,只能以个人如豆的眼光写些个人的感受,自己也觉得谈得太多,妄评多罪,愿作者与读者诸君谅宥之。(注:张策散文集《紧拉慢唱集》于2016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附张友文简介:自号功不唐捐斋主。湖北警官学院青年教师,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现就读于苏州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侦探小说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全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作者、全国地方公安院校首次开设“公安文学”选修课主讲者、全国首家“公安文学网”创办者、《语文教学与研究》《文学教育》等杂志及“中铧励志网”专栏作者。接受过多家媒体的专访,2015年第54、55、56期《大家文摘报》连续辟3期专栏推介。二十多年来,在教学的同时,专注于公安文学评论,成绩斐然。曾出版公安文学评论专著四部:《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曾受邀到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重点高等院校及新疆公安厅、杭州市公安局等公安实战部门讲授“公安文学”20余场次。

 

通联: 430034武汉市桥口区解放大道86号  湖北警官学院(南院)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 13971416380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20795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