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杨建波:从学生反馈中汲取营养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011 次   更新时间:2017-12-10 文章录入:珍珠鸟


杨建波:从学生反馈中汲取营养

 


最近清理旧书房,发现有张卡片上写着一位名叫丁岚岚的学生给我的一句话:“当你在教人之时,你也在被教。”顿时眼睛一亮,觉得这句话好有哲理。仔细想想:这句话与《学记》中的有关论述、有关思想何其相似。《学记》曰“教学相长”,意即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可以大大增长自己的学识。《学记》还引用了《兑命》“学学半”,来进一步阐明这个观点。前一个“学”为“教”,后一个“学”为“学习”,意即教学的过程一半是学习的过程。

“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一半是学习的过程”, 笔者从教三十多年,其经历非常有力地印证了《学记》的观点。但笔者以为此处的学习除了“学然而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而不断向书本学习外,还应当包含向教育对象学生的学习。三十多年来,尤其是后来的二十多年,笔者一直十分重视向学生学习,主动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映,采用了多种方式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其中用得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期末将至时鼓励学生课下给笔者写信或写评估材料,一种是最后一节课让学生填写笔者自制的问卷(为了问卷的真实性,填写时可以匿名)。

二十多年来,笔者从学生的信件、评估材料和填写的问卷中获益非浅,可以说它们对笔者的帮助、启示甚至超出了笔者阅读的那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学方面的有关论著。而且学生论及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人格等往往比那些教育家与学者们更深刻、更全面、也更有血有肉,更具有操作性与实践性。因为角度不同,身份不同,学生不象教育家与学者们那样高高在上,他们以自己十几年来求学的切身体会说话,因此更切中肯綮。

笔者从学生那儿得到的教益概而言之为以下几方面:1丰富了语文教育理论;2完善了教学方法;3提高了教学艺术;4增强了自信心,坚定了改革的信念;5明确了怎样的语文老师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

兹录1989年一位学生的信:

读大学以前学习对我是毫无吸引力,只是凭着一股顽强的毅力读下去、写下去、背下去……。读了十几年的书,我的体会是:我们的所谓读书,恐怕不能算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机械的动作。特别是上语文课。从小学到初中又到高中,语文教学似乎在重复这样一个公式:老师把《教参》上的内容从备课本上抄到黑板上,学生则从黑板上抄到笔记本上,然后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就默写出来。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劳动,老师与学生都不过是传送带上的一个环节。这种愚蠢的教学方式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填鸭式’,在我看来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对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抬举。‘填鸭’是为了让鸭子尽快地长肥大些,但不会填的人却使鸭子越来越瘦。中学的某些语文教学就是这种不会填鸭人的填鸭方式。

到大学来后,才知道学习原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其乐无穷的精神劳动。杨老师,您的语文课更象是一个高明的乐队指挥在指挥他的乐队演奏《多瑙河圆舞曲》。在您的课堂上,教与学不是脱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您没有把您的学生看成您的‘服务’对象、顾客,更没有把您的学生看成是抄写的机器,您和您的学生就象指挥与乐队一样是合作者,共同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教得生动,学得积极,教学一体,和乐融融。既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

卡拉扬的指挥加上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等于当今乐坛的最高峰。

杨老师加上她的学生构成的课堂等于我所见到的语文课的最高水平。

遗憾的是由于多年‘填鸭法’折磨,使我一时不太适应您的教法,正如久不见阳光的人见了阳光反而不适应一样。但我却是多么希望多上几堂您的语文课。可惜,下学期您就不教我们了。”

这封信既让笔者进一步了解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语文的教学情况,又让笔者从中得到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师生关系方面的启示,而且这封信的文笔也相当不错。象这样用对比手法来讲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不同之处的信和评估材料非常多,可见学生揭示的中学语文的问题是很普遍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讲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反映;而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又会从教学方法上体现出来。“老师把《教参》上的内容从备课本上抄到黑板上,学生则从黑板上抄到笔记本上,然后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就默写出来”。这是一种最省事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老师“述而不作”,没有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述而不作”,没有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参》的奴隶,《教参》则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或者再说难听点,老师是二道贩子,学生则是三道贩子。钱学森所问的“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大概从这里可以找到答案。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大约是一种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思想的反映;而这种“服从标准答案”的教育思想,又通过“填鸭”与“抄”“背”的方式贯彻始终。

在您的课堂上, “教与学不是脱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您没有把您的学生看成您的‘服务’对象、顾客,更没有把您的学生看成是抄写的机器,您和您的学生就象指挥与乐队一样是合作者,共同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教得生动,学得积极,教学一体,和乐融融。既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这是讲的师生关系,也是讲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许多课堂都曾把学生当“抄写的机器”,许多老师都曾把学生当 “‘服务’对象或顾客”(叶圣陶先生早就斥责过“老师讲,学生听” 的教学形式象营业员“交付一样东西”给顾客“那样便当”。有学生形容得更形象:“教师把知识象球一样抛出去,大喊一声:接着,爱徒!球就在学生手里了。”)也许笔者孤陋寡闻,但笔者的确第一次看到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乐队指挥与乐队”的关系,指出他们是合作者。他们只有共同 “合作”,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假如老师与学生都能象乐队指挥和乐队通力合作去演奏美妙的乐章一样去创造一个优化的课堂的话,那么 “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教得生动,学得积极,教学一体,和乐融融。既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在这里,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效果融为一体,何其令人向往!这样新颖独到,既具形象性、又具理论性的比喻与阐释居然出自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非教育家的笔下,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再录一份1990年代学生的评估材料:

“我很幸运在大学里能遇见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治学严谨、风趣活泼的老师。这一年来,我真的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全神贯注。如果自己稍有疏忽,心里就很不安,总担心自己错过了你说的每一句有价值的话。

您的教学方法,每一种都是我在以前的语文老师哪儿没有见到的,我觉得都非常好。现在简单地归纳几点。

一:老师总是在学了几篇类似的文章之后,通过比较,得出一些共同的东西,再上升到理论作系统的阐述;或者告诉我们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并教我们如何去运用这些规律。这些理论与规律如同一把万能的钥匙,它为我连续不断地打开一扇扇通往美丽仙境的大门。然后老师又给了我一根金线,教我串起所有的小钥匙。有了这串钥匙,我想用哪把就用哪把,该用哪把就用哪把。

二、老师教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应缘文驰想,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展开想象。语文课上我们和杨老师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构想出一个与作品相应的环境,用我们的想象力为一件件艺术杰作化妆,使它最富有魅力的部分得到展现,学语文的真正乐趣便在此得到了体现。

三、读诗要读虚的那一部分,因为诗忌直露,贵含蓄、朦胧。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就得读出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我觉得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例如《蒹葭》,你从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所展现的朦胧趣味着手,深入分析,挖出言外意:伊人并不一定实有其人,很可能只是诗人理想的化身。这样由表及里,由虚入实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同学们也就不难理解诗的主题了,而且学完之后印象特别深。之后我也经常有意识地学着运用这种方法读别的诗,才体会到短短的几句竟然这样韵味无穷。

四、对一些千古名句要尽可能从多种角度挖掘它的每一层意思。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老师启发我们从语音、语形、语境、语义、情感、修辞等多方面去品味咀嚼。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我们多元思考,而且我们可以用这些理论与方法阐释其他的名句。

五、对某些作者声东击西,注意在此、立意在彼的作品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经历、遭遇、思想、主张,才能读出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比如《钴錄潭西小丘记》等。

六、老师在教学中对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有我之境)、物我相融(无我之境)等作了理论阐述后,又举例分析,再配合了适当的写作练习,促使我们由理论到实践去领悟和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以上几点,我认为是老师的特点,也是我掌握得比较好的。您真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

这份评估材料实际上是该生一学期学习收获的汇报,也是检验笔者“理论教育”模式的第一手资料。这个模式无论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还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都是为了给学生一把钥匙、一个规律,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正如该生所言:“这些理论与规律如同一把万能的钥匙,它为我连续不断地打开一扇扇通往美丽仙境的大门。然后老师又给了我一根金线,教我串起所有的小钥匙。有了这串钥匙,我想用哪把就用哪把,该用哪把就用哪把”。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就能读尽天下的好文章了。笔者的“理论教育”模式试行了二十多年,常能看到学生类似的学习汇报,可知得到了学生广泛的认可,也增长了笔者的信心。

    这样充满睿智的信与评估材料假如一学期能收到七八封或七八份,几十年下来,不就有了一个教育学的宝库了吗?本书的附录中笔者将附上几篇学生的评估信件及有关片断,从这些附录的稚嫩的文字中,可以大致窥视到笔者的教育思想与诸种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及被学生的接受状态。

更多的学生反馈信息来自于期末的问卷。问卷是自制的,其特点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式,既着眼于大学语文教师本人和大学语文课程,又着眼于学生所上的所有课程与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比如:“你最喜欢的课与最感兴趣的课程”、“收获最大的课程”、“发动学生投入参与最好的课程”、“对学生人格塑造和思维方式影响最深的课程”、“教学最认真的老师”、“你印象最深的老师”等,拟定这些横向比较栏目,其目的一则是用以点看面的方式,获得高等学校老师工作与课堂教学的大致状况,以供参照和研究;二则因为要让学生把自己与其他老师比较,便时时要督促自己,以“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除横向比较之外,还拟定了一些带有语文课特点的栏目:如“老师上的最成功(或最不成功)的一课”、“你是否掌握了阅读欣赏的若干理论与规律性的知识”、“你是否提高了阅读与表达能力”、“老师是否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古文教学是否将历史文化视野与现代意识结合”、“你对变传统考试为自助考试的看法(笔者的《大学语文教学论》对自助考试作了介绍)”等。

每学期的问卷内容都会有一点小小的变化,但有两项是不变的:即“你对语文课的建议和要求”和“给老师的话”。

大学语文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问卷”是最有说服力的。问卷中不断有学生提出“多么希望能继续开大学语文,能在二十一世纪再续语文情缘。如果可能的话,真的希望让大学语文陪伴我四年。”“希望增加课时,延长开课时间,以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讨论、发言”,不少学生甚至“希望语文课能伴我们走过大学四年”,或者认为语文课“给我们的影响是一生的”。有的学生甚至质问学校:“以前上语文课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现在却象是一种形式,匆匆忙忙的上一学期就算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是一学期就能了解得了的吗?”若干年来,笔者收到几千份学生的评估,都认为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学语文,它既有趣又“实用”(以为大学生不必学语文的问卷只有三五份),而许多学校的管理者都以为大学语文“无用”而予以消弱甚至取消。学生的希望要求与校方的决策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在大学语文存废问题上,究竟哪一种看法更符合“育人”的教育学原则?更有远见?笔者退休前,只要学校修改教学计划,笔者就会将这些“问卷”拿去给教务处长看,直至笔者退休,虽然语文课时由原来的72学时减到48学时,但总算保证了除文学院之外全校都作为必修课开设。但笔者退休后,课时减到32,而且半壁江山被强行划给了应用写作(其依据为“鸡”的理论,见谭帆 杨建波主编《大学语文论坛》第一集 笔者《教育大视野中的大学语文教师与大学语文课程》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比教育管理者更有头脑、认识更清楚。教育者有时确实需要向教育对象学习。

笔者更看重的是“给老师的话”。笔者有许多教育思想、教学观点都来自于“给老师的话”或者在“给老师的话”中得到印证。如关于教师: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气质高雅的教师,也是一位慈祥和蔼而不失严厉的长者,更是一位与我们融洽相处、亲密无间的朋友”; “讲课充满激情而且富有哲理,在教学的同时也教我们如何做人”;“一位好老师对语文课来说太重要了”;“一本好教材还要凭借一个好老师才能实现其价值”;“如果说这门课给学生留下了印象,不如说是教师本人给学生留下了印象。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智能结构,任课老师都是无可非议的”;老师讲课“上下贯通、纵横捭阖。内容广博而中心不移,时空交错而思维不乱”。关于教学方法:“老师把学生由‘奴仆’解放为‘主人’,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受’,变为主动的‘取’。奴隶变成了主人,便有了主人的思索,这种思索是紧张的,充满创造性的,是以前从未有过的。”“针对作品的主旨或重点,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循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如登山之向导一样,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一个个问题逼得我们不得不用心思考,这种‘逼学生思维入路’的方法很值得借鉴”。“注重知识的实践性,而不是知识的教条性”。关于教学效果:“大学语文课不仅是美的享受,而是一种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往往一节课下来,不知不觉脑子里便充实了许多,而且许多东西甚至今后都忘不了。”“每次上完语文课,总会在宿舍里引发一场讨论。我们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被老师感染着影响着。这种激情是在高中、初中体验不到的。感觉大学的确是自己走向成熟、完善人格的最佳阶段。”“大学学习正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要求我们学习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现在是信息时代,懂得如何获取信息是一种比熟记信息更为有用的技能,所以我是赞成以这种方式代替考试(指笔者创立的“自助考试”)。在实际中,我曾多次到校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有用的信息。可以这么说,这本小小的笔记本(“自助考试”每人必须准备一个“笔记”本),确实凝聚了自己的心血,这本身就比考试的意义更大。”

仔细品味学生所论,均是切肤之感,且条条是理论、句句是原则,它们对我的教益是巨大的。笔者教学,有时是凭直觉,并没有太多的理性认识或理论指导,学生们却帮我提炼总结出一条条教学理念或教学原则;有些是笔者从国内外教育家那儿受到启发或者凭多年的经验自创的教学原则和模式,却在学生那儿得到了验证或完善。笔者所写的教学论文与著作,其观点和灵感许多来自于学生,只不过我对其作了进一步阐述与拓展研究罢了。比如笔者“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 这种教材处理原则与教材处理模式就是在学生 “上下贯通、纵横捭阖。内容广博而中心不移,时空交错而思维不乱”、 “虽依据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基础上总结并完善的。笔者一再强调的“印象”,也是在学生的启发下经过多轮实践而上升为了教育理论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为此我真诚地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教我怎样做一个被学生认可的好老师。几十年来,笔者深感学生那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看老师是否珍视这个源泉并愿意主动去“取”、切实去“用”。

当然问卷也好,评估也好,都得建立在教师充分自信的心理上,坚信学生能给自己力量,而不是给自己泼冷水。但是也要有肚量容纳学生的批评意见,批评,也可能正是一种提醒、一种鞭策。今天翻阅以前的问卷,就发现一个学生在“给老师的话”中仅写了一句:“上课废话太多”。该同学将由教材生发的话或延伸开的话都当作“废话”,虽然是片面之见,但也促使老师讲课时适当控制“废话”,避免“废话”冲淡了文本。象这样赤裸裸的批评是极少见的,因此是弥足珍贵的。建议与批评具有同等的价值。有一学生的建议正是我多年来努力去做的:“每篇讲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累赘重复。每篇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同的,老师在讲解中要取每篇文章最有特色的东西来讲。有的课文可以撇开修辞专讲主题,有的可以撇开主题专讲艺术特色,甚至可以只讲细节。而讲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讲修辞也不仅拘限于对比,因修辞的内容是多样的。这样必能改变程式化的教学格局与僵化的内容,让每堂课都生出新意。”

有的老师可能还不太理解这一点,对学生的意见抱着一种抵触的心理。埋怨学生世故、功利。当然他们有世故、功利的一面,因为他们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但是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反映同一个问题时,或是每学期的教学评估都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值时,你确实应当好好从自己方面找找原因。或者你完全可以主动地坦诚地向学生寻求帮助。比如常听老师们抱怨学生上课玩手机,如何能让学生不玩手机,笔者多次说过假如老师的课上得比手机精彩,那就不会有人玩手机了,但这说得毕竟很抽象,最好的办法是虚心纳谏,求助于学生。如要求每人就此写几条书面意见或建议,说不定真能从学生那儿得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除了从评估与问卷中可以得到学生帮助外,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甚至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都能捕获到闪光的充满创意的内容。碰到这种情况,笔者往往会在课下追记下来,一则可以补充自己,二则可以激励下届学生。

用学生的话来结束这一节:“杨老师每学期都发动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估,十几年来,积累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她从学生的评估中得到鼓励和力量,也从学生的评估中寻找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她不断地从学生的反馈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这就是“当你在教人时,自己也在被教”;这就是“教学相长”,“学学半。”

                           2017、7、10晚


读文品鉴:杨会长的论文是所有提交论文中的一个特例:一般论文忧心如焚,而杨会长的论文则沉浸在一番乐陶陶的享受之中。围绕着“1989年一位学生的信”为中心的一组学生来信,杨会长文章中大赞学生的信“文笔也相当不错”“ 充满睿智”。其实,大学语文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有“文笔”、让思想有“睿智”,所以,杨会长文章以问代答:大学语文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何况,杨会长文章还给出了教学相长的副产品:“笔者有许多教育思想、教学观点都来自于学生来信,在‘给老师的话’或者在‘给老师的话’中教学思想和观点都得到印证。”

总之,这次收到的论文中,杨会长的文章心境最悠然自得,充满欢愉和喜悦。或许,“平望四野阔, 渐行见海上”,这是每一位大语老师的要抵达的境界吧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85963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