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基础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周治南:解读“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作者:周治南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910 次   更新时间:2017/12/19 文章录入:珍珠鸟


周燚喆爷爷

    

        《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收入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读本》(P52),全文如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论语·先进》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问:“师(颛孙师,即子张)与商(卜商,即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大意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就中庸问题问过他的老师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能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往往超标,很过分;子夏做事往往做的不够,不能满足要求。”子贡又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做得过分与做得不够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子张和子夏都不算君子,“过分”和“不及”两个极端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由此,很多人都把“中庸”理解为“恰到好处”,“宁左忽右”“宁右忽左”“左右摇摆”都属于品行不端,都不是好事。这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浅层次的解读!

 孔子维护《周礼》的思想命题是“仁”。孔子为了使自己“仁”的理论推至全社会,进而提出了“中庸”这个理论范畴。最为人熟知的解读是朱熹的《中庸章句》题注,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里的所谓“正道”“定理”,在中国是“祖宗之法”,在中世纪是“圣经”教条,都是不可降格也不能逾越的道德门槛。“中庸”之道深受中国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墨守成规,视改革为大逆不道。所谓“不偏不易”,即不被左右绑架,走礼制正道而不犯颠覆性错误。他们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儒家在孔子之后,虽不乏大儒产生,如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但是,他们是忠实的原教旨主义者,所以,在儒家发展史上,没有一个人的思想地位可以超越孔子或与孔子比肩的。钱学森在临终前发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中庸”二字做了最明确的答复。“中庸”无疑是精神枷锁,思想桎梏,不敢越雷池一步,谈什么反思、超越、创新与进步?没有反中庸的哥白尼及其“日心说”,哪有今天这样的科技进步!可以说,儒学从其创始的时候起,就是一个保守意识浓厚的思想流派,它能够如此长期地活跃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简直不可思议。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这是近代的观念。在古代人看来,历史只有故事,只有王朝的变更。通过理性的审视,人们终于发现,儒家的和谐掩盖的是人性的湮灭和缺乏人道的君主专制,换来的是社会的停滞和文明的衰老。今天要求学生阅读这本《国学经典》,要教育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宁像哥白尼那样做教皇眼中的“小人”,也不要做那种墨守陈规的“君子”。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575559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