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基础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周治平:反思“《红领巾》教学法”

作者:周治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610 次   更新时间:2017-12-20 文章录入:珍珠鸟

反思“《红领巾》教学法”



特级教师  周治平


五十年前,发生在中国阅读教学舞台上的“《红领巾》教学法”的呼声早已消逝,但至今仍有不少人自觉不自觉地沿用这种方法,导致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效益甚微,目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有多少人像周治平同志这样反思过?                       ——题记

 

张志公先生指出:“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从小学到中学的十二年或十年之间,语文课所用的教学时间占全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居各门课程的首位,然而,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学毕业生语文没有学通”。“以往少慢差费的办法不能不放弃,怎么样转变到多快好省,必须赶紧研究”。(叶圣陶)四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的现实普遍引起了教育界内外有志之士的关注。近几年来,尽管中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断有所改进,但还是不尽人意,要求改革之声不绝于耳。其根本原因是以“《红领巾》教学法”这一主流派在阅读教学舞台上统治时间长,影响深。要想深入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有必要对它作一番反思,这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利弊,吸取历史教训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根据有关资料,结合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谈谈看法。

一、“《红领巾》教学法”的由来

事情发生在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实习期间们举行了一次语文观摩课。所用的教材就是《语文》第二册的《红领巾》这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前苏联的儿童小说,讲的是一位名叫艾戈尔卡的少先队员,暑假期间到父亲那儿度假。父亲是一个航标管理员。一天傍晚,风大浪高。艾戈尔卡和妹妹划着小船去点航标灯,发现狂风巨浪早已把立在岩石边的那盏灯已经打得粉碎。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了。远处,一艘满载客人的大轮船正在向这边开过来。在这危急关头,艾戈尔卡为了避免船毁人亡的悲剧发生,急中生智,解下围在脖子上的红领巾包在随身携带的马灯上,作为航标灯信号发出去了。终于避免了一场船毁人亡的悲剧发生。课由北京女六中的一位老师执教,前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在课后的评价会上作了总结发言。接着,北师大中文系学生在师大附中实习,刚好教材中也有《红领巾》这课,实习生就按照普希金的意见依样画葫芦,进行了移植性教学。同年7 月,《人民教育》就这次教学活动发表了题为《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短评,认为普希金的总结发言“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改革语文教学的方向”。《人民教育》还刊登了普希金对《红领巾》这一课教学的意见和师大学生试教的情况,在新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坛上迅速得以推广,至今近半个世纪之久。

一种语文的阅读方法,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一、从客观原因上来讲,当时我国从文言文教学过渡到语体文教学,没有一种众所公认的教学方法,尽管解放前已经有人引进一些国外较为先进的阅读教学方法,但没有形成气候,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语体文时,还依旧沿袭教学文言文的逐句串讲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全国解放以后,教育方针,教学大纲以至教材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时正处在青黄不接的节骨眼上,广大教师迫切希望用新的教学方法来代替陈旧的教学方法,因而饥不择食,这就给《红领巾》教学法“得以推广的客观条件。”从主观原因上来看,当时对于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是作为学术问题来看待,而是采用行政手段加以推广。1953年,毛主席号召要学习苏联教育,中国出现了“全盘苏化”的倾向。学不学苏联成了“反右”中区分是“人民”还是“敌人”的标准之一。以至于学习苏联的教学方法包括“《红领巾》教学法”在内,这样一来在教学上难免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这无疑是“《红领巾》教学法”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当时在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前苏联文学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即“起始课——分析课——总结课”的模式,以谈话为主的教学方法,后来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的烽火不熄,根本无暇顾及教学领域里的改革。四十多年来“《红领巾》教学法”影响了几代人,再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像当年“《红领巾》教学法”那样广为传播,影响深远。因而学生看老师这么教,自己当了老师后也这么教;青年老师看老教师这么教自己就这么教,自然也不便“越轨”。如此驾轻就熟,“《红领巾》教学法”就像“接力棒”一样传到现在,以致于相当多的学校教师采用“三段式”的教课文:①初读课文,教学字词;②逐段讲读,分析课文;③总结巩固,练习作业。把一篇完整的课文人为地肢解为一字词二段落三中心四写法,如此成年累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代代相传。

二、“《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

“《红领巾》教学法”广泛流行,时间漫长,影响久远。从中应该看到其合理的因素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红领巾》教学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一般要经历从整体、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以阅读材料为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但它也必须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红领巾》教学法”的三个阶段,先是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体轮廓的了解,这是第一个“整体”。然后在粗浅的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局部,一段一段地细细理解,使认识深入,这是“部分”。最后再回到全文,探讨文章的认识意义和写法,经过螺旋式的上升进入第二个“整体”,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得以深化,对照我国传统阅读教学从具体字、句入手的做法来看。“《红领巾》教学法”无疑是一个进步。现在义务教育“大纲”对“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也是作了充分肯定的。

(二)“《红领巾》教学法”符合阅读的一般心理过程的

阅读一般要经历“感知文字——理解内容——抽象意义”这样的心理过程。“《红领巾》教学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于初步感知文章,通过教学生字新词,知道新出现的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为后续阅读打下基础。第二阶段通过文字符号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弄清课文“写了什么”理解课文内容。第三阶段抽象概括明确文章“为什么写”,认识课文的意义。这三个阶段的先后之分是不能颠倒的心理过程,只是当学生阅读能力较强而教材的中心又十分显豁时,对上述三个阶段进行了缩短和合并。可见,“《红领巾》教学法”在教学程序安排上有它的合理性。

(三)“《红领巾》教学法”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红领巾》教学法”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长期沿用,导致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效率低下。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具体地讲:

1.不利于右脑功能的发挥。

据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两半球具有“专门化”和“合作化”的特点,左脑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求同)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推理、记忆和时间知觉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的特点。而右脑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知觉、复杂模型、几何图形、想象、形象记忆、空间关系、身体协调、音乐、节奏、舞蹈、模仿、做梦、情感、态度以及理解隐喻、发现隐瞒关系等,具有无序性、弥漫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而“《红领巾》教学法”则有碍于右脑功能的发挥。朱作仁教授认为:“自从1953年前苏联以《红领巾》为示范课的文学分析法传入中国后,对于语文的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阴魂不散,困扰着语文教学。表现在对课文偏重于作理性的分析,甚至条分缕析,节外生枝,探求微言大义。着重发挥左脑的功能,而对于那些与右脑功能密切相关的直觉、形象、语感、想象、情感等符合中国语文特点的心理因素则被忽略。为此,语文界的有识之士曾大声疾呼,把它看作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不无道理的。”

2.不是以训练为主线。

“《红领巾》教学法”是从前苏联借鉴过来的一种文学作品分析方法,是以分析为核心,不是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课是以训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课,要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进行进行训练。而“《红领巾》教学法”导致老师引导学生侧重于分析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等,而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重视,更谈不上训练到位读出语文味来 。直到现在,阅读教学的公开课都只是展示第二教时——分析课。在有的老师看来,只有分析课才是老师的拿手好戏,才能显示出老师的功底。以“分析为核心”和以“训练为主线”是五十年代苏联的文学课与九十年代中国语文课之间的根本区别,两者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操作都是有千差万别的,用文学分析法来教以语言文字训练位主线的中小学语文课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3.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四十多年来我国的阅读教学沿着“《红领巾》教学法”的误区越走越远。有的老师将“《红领巾》教学法”的三个阶段具体安排为三个课时,即第一课时空空荡荡,第二课时匆匆忙忙,第三课时“炒冷饭”。什么课都是这么走一遭。老师闭门造车备课,学生兴趣索然听课。其实小学课文大多数明白如话,即使有些难点,只要老师一点就穿,学生一识就破,没有什么可分析的。可是,为了分析好课文,有的老师一味斟字酌词,有的老师平中寻奇,有的老师微言大义。有的老师把课文分析成“故事情节+道德修养”们不仅语言训练成了架空的说教,这样的阅读课一节一节地上下去,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体现,语言能力训练也得不到落实。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无甚长进,语文课成了无效和低效劳动,写作能力始终难以提高。

4.导致“满堂问”。

多读多背本来就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而以“《红领巾》教学法”为发端的谈话法(或称问答法)几乎成了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唯一“正宗”的方法。每课必问,一问到底。一节课老师像连珠炮一样提出三、四十个问题的现象很常见。学生不能明确重点,往往忙于应付老师的提问,很少有自己的细细地读书,静静地品味,深深地思考的机会。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很多”。其实朗读对于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起着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诚然好的提问有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但问题设计不当,提问过多过滥,满堂问,反而会冲击了读书时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的提问只在课文情节中打转转,没什么实用价值。表面上“小手如林,对答如流”,热热闹闹,实际上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并无多大作用。其实问答法是一种效率比较低的教学方法,主要缺陷是学生参与面窄,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有依赖性,既不思考也不发言,教师无可奈何。采用问答法教学,常常是少数“尖子”撑门面,多数学生做“陪客”,有的一陪就是几年,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只出耳朵不出嘴巴,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动口、动手,语言得不到训练,从单位时间的效率来看,满堂问不可取,问答法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三、时代呼唤新的阅读教学法

(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历史的车轮将驶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已客观地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这也是阅读教学面临的新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量陡增,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那种受一段教育就可以受用一辈子的观念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口号,采用机械的刻板似的教学程式,让学生跟在老师后面转,这种亦步亦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阅读教学要向提高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面发展,真正达到像叶老所说的那样“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地。

(二)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对我国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教育。义务教育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进行思维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数学课主要是“分析”,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历史课主要是“阐述”,解决“知不知”的问题;而语文课主要是进行语言文学的基本功训练,解决“会不会”的问题,而不是搞文学分析。这已经为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所规定的。

(三)是当前较强语言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总趋势。阅读课的课堂教学要从内容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从以内容分析为核心转变为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一节阅读课,要有明确的语言训练目标,加强词句段和朗读的训练不容忽视,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材料,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要加强反馈和订正,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基础差的),达到目标最优化。课堂上要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做到人人动脑、动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谈话法、讲读法、练习法等传统方法综合运用,同时借鉴尝试法、自学辅导法等新兴的方法,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方法的选择要以最大程度地达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不可千课一式,一成不变。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变型,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语文教学要尽快地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少(高耗低能)、学生负担重而质量低的怪圈,就决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固步自封。对“《红领巾》教学法”这类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时代呼唤新的阅读教学法,这无疑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广大语文教师应肩负伟大时代赋予的重任,抓住机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开辟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仙桃教研》1995-1.2期合刊P36-39)

 

【来龙去脉】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语文界有不少人开口闭口动不动就在“骂”《红领巾》教学法。其实《红领巾》这篇文章,又有几人读过呢?有关它教学法居然在中国的语文界统治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见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读过《红领巾》这篇文章呢?它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的语文界统治半个世纪呢?你思考过吗?你探讨过吗?你研究过吗?一个事物,你要想批评它,否定它,必须要了解它,分析它,不要一概否定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如泼洗澡水一样,我们要把洗澡盆里的孩子抱起来之后,再去泼脏水,千万不要把洗澡盆里孩子也泼出去。

《红领巾》一文简介:故事发生在前苏联。暑假里,姐弟俩休假了去父亲哪儿去玩。他们的父亲是一个航标灯管理员,负责每天点航标灯的任务。因为父亲休假,姐弟俩主动地担负起了父亲那份点燃航标灯的任务。当他们来到一个悬崖边,发现那盏航标灯被打碎了。这时,一艘满载客人的轮船向这里驶来,正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姐弟俩急中生智,马上把随身携带的马灯拿出来,摘下脖子上的红领巾把马灯裹好,用临时制成的红灯给客轮导航,避免了一场船毁人亡的悲剧发生。这就是《红领巾》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这是仅凭我的记忆打印出来的。


作 者 简 介

   周治平   1945年出生,仙桃市郑场镇人。中共党员,高中学历。仙桃市实验小学原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1962年考入沔阳中学学习。1964年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复员后先后在潭口小学、郑场中学、沔阳中学、县委宣传部、郑场区、市职教中心、实验小学等单位工作,历任教导主任、通讯干事、副区长、校长等职。

任实验小学校长期间,创造性地提出“教而不研,一潭死水;研而不教,无源之水;既教且研,源头活水”的思想,使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走在全市前列,学校被省教委授予“湖北省合格实验小学”称号。工作期间,在全国各类报刊先后发表新闻、通讯、小故事达180余篇,刊登在《中国农民报》上的《催夫还米》一文获1980年全国好新闻奖。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关系》等论文100多篇,其中《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设问艺术》获荆州地区教研室和教育学会一等奖。《巧用比较法指导朗读》一文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12页上,被教育部和清华大学录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的《中国教育大典》一书中。

主要社会兼职:曾任全国国教育科学实验学会会员,湖北省电教学会会员,荆州地区教育学会会员,仙桃市小学语文学会副理事长。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96433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