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淞:最适合的最拿手的才能创造最大价值
占淞(湖北财税职院会计系)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老子所留的传世巨作,而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合称为《道德经》。道经,开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简短一行话,就言明了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就言明了,处世之方,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从不刻意去操办任何事,却没有任何事情是办不成的。在老子看来,只有做到了“无为”,才可以做到“无不为”,一个人无论他做了什么,看上去可能他做得很多,然而即使他做得再多,也毕竟是有限的,远远不能达到“无不为”的程度;相反,看似什么都没有做,才能够做到“无不为”。那么,既然是“无为”,又如何能够实现“无不为”的目的呢?奥秘就在于,去掉了人为,而让之于“道”。这也与佛心宗偈语其中一句相通,“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老子把道落实到国家治理中,指出最好的统治者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许多人认为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用做,这其实是对无为而治的误解。作为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无为而治是指治国不要瞎指挥,胡作非为,强行干预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在老子看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足安康,有一个客观规律支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育过程。人为的干预,一厢情愿地瞎掺和,不自量力地强行推进,代替民众进行行为选择,种种指手画脚的统治方法都是极其错误的,只能延迟、破坏乃至扼杀社会的自由发展。与其这样做,不如静观其变,尊重民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主体地位。
在三国时期,中原年年征战,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本应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不去干扰百姓,使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而偏偏不这么做。这好比,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自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本应凭川蜀之地,各有险关要塞,以保守汉室20年足足有余。再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大兰招收能人志士,攘外必先安内后,培养将士研习兵法,重修战策。共建蜀国,以富足民强。再次,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数年之后司马懿必造曹魏等人猜忌,陷害。而东吴,已经是将寡兵微,虽不亡,也不兴。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最后还不幸身亡,原因就是蜀道艰难,运粮不便,智谋之士少,魏将多而蜀将少,后主听信谗言,再就是天意弄人。要不是他贪功名,以无为而治,治理蜀国上下,复辟汉室不是不可能。
社会经济发展到繁荣阶段,土地兼并严重,社会风气奢侈浮华,统治者就应当强化思想教育,扭转社会风气,校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隋文帝和隋炀时期,就是一个典例,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隋炀帝,他主持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
社会经济和人民幸福不需要统治者干预,按照自然的规律,市场会自发地调节。在市场中,人人会选择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干自己最喜欢的事也是最拿手的事情,获得最大的收益。社会上如果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创造出个人的最大价值,相应的整个社会经济的总量自然会获得充分和快速的发展,走向繁荣。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史苏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