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母语保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母语保健

简化字很好,但有一个问题

作者:珍珠鸟转发,原作者:程鹤麟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点击次数:2631 次   更新时间:2015-9-21 文章录入:珍珠鸟

简化字很好,但有一个问题

作者:程鹤麟    2015-08-29 23:43


程老汉喜欢、拥护简化字。

人类要交流、协调、合作,文字是重要工具。

汉字经历了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的循环发展过程。

最初结绳、刻契,比较简单,然后描绘图形,由简入繁,接着又简化,以图形来替换图画。图形符号日渐简化,并与语言发生对应关系,就形成了原始文字。

原始汉字发展在这里仅仅两句话,而其历史的跨度至少6000年,从新石器贾湖文化的契刻龟甲到殷墟甲骨文。

历史来到了秦朝,那时候各种原始文字,包括金文、金文之繁化的籀文以及当时尚在使用的甲骨文等等,都在并行使用。秦始皇领导实施了史上重要的一次文字改革:书同文,把流行各地的各种文字一律简化为小篆。除了删繁就简,小篆还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线条化和规范化,使得文字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成为方块字。

几乎与此同时,书写更加方便的隶书也产生了。

有一种说法指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程按:隶人指从事劳役之人)佐书,曰隶字。”(《晋书·卫恒传》)。又有说法称“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指向“容易识别和书写方便、快捷”。

隶书在汉代发展到非常成熟,这时又出现了书写更加快捷的草书。到了唐朝,出现了糅合隶书和草书的真书(即楷书),就这样一直沿用到1956年,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1956年推行的简化字不是凭空简化,而是在总结历史上汉字发展使用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比如,草书里早已有的一些字的约定简化,比如,此前几百年民间约定俗成的简化。《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就已经出现大量简化字,“鳯姐”被简化为“凤姐”等等。到了民国,推行简化字一再被提出来,最后都没有做成。但民间还是简化字在流行。“愛”字被简化为“爱”,今台湾有人诟病其“爱无心”,实际上蒋介石就已经这么“爱无心”了。蒋介石题写过多次“亲爱精诚”,每次都将“愛”写作“爱”。

 

(上图:蒋介石书写的“亲爱精诚”,台北中正纪念堂藏。蒋介石写过多次“亲爱精诚”,其中的“爱”字都是这么写。)

1956年推行的简化字适应了时代需要,顺应了历史潮流,不仅再次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降低了汉字识别的难度,而且为当时迫切的扫盲、普及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即便在人们大量使用电脑输字的情况下,简化字仍然具有容易辨认、传播的优势,繁体字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视屏幕上由于笔划太多而降低了清晰度是不争的事实。

以上700多字是要表示,程老汉拥护简化字,不主张大陆13亿人口重返繁体字。

但是,本文的重点在以下的文字——简化字有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合并字中产生的。

许多合并字还算合理,只要用习惯了辨识起来没问题。比如,将“麵條”的“麵”与“面子”的“面”合并成“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广使用,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会把“吃面”理解成“吃脸”了。

但是,有一种文字是不该合并的,这就是姓氏。

姓氏是人类社会用来辨识血缘和族群(宗族)的符号和标志,大体上可以说,同一个姓氏的人们,拥有同一个祖先。把不同的姓氏合并成一个,就等于拉郎配,把不同的宗族硬给搅到一起了。

【例子一:“寧”与“甯”合并为“宁”】

这两个姓氏不是同一宗族,“寧”读níng,阳平,“甯”读nìng,去声。而由于“寧”姓人口较少,“甯”姓人口较多,造成两姓都读去声。

“甯氏全球宗亲网”有他们这个宗族“关于恢复甯姓的申请报告”,2013920日发出的,报告全文如下:

我族祖先姓“甯”,起源春秋卫国,以封地甯邑为氏,迄今2800年。家族保存的族谱、碑刻、家书、私章等,都是用“甯”,现居川渝族人,一直保持“甯”姓。而“宁氏”起源于满族,由寧古塔氏改汉姓为“寧”。实施简化字时将“甯、寧”同改为“宁”,让两个不同祖源、不同内涵的姓氏,长期混淆不清,导致甯氏后裔数典忘祖,年轻一代已不认识这个“甯”字。

2011年《新华字典》第365366页,已对“甯、宁”分别注解:甯nìng,仅用于姓,读四声(音乃定切);宁níng作姓,读二声(音奴丁切)。说明二者字意不同,读音也不同。字典已为甯姓正名,新版学术书籍也在逐渐修正。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公民可以恢复原姓,并有肖复萧、苟复敬等先例。我甯氏族人也有“宁复甯”的要求,但在基层公安机关屡受挫折,难以实现。有些族人为出生婴儿报户口,恢复祖姓,当地派出所不同意,个人要求复甯,也被拒绝。

为此,中华甯氏宗亲会向公安部申报,凡申请“宁复甯”者,并持有老族谱、墓志铭、古碑文等历史资料,请户籍部门准予办理,还公民姓氏自由,正本清源。

【例子二:“肖”与“萧”合并为“肖”】

甯氏全球宗亲网上提到的萧姓,跟甯姓一样属于人口较多的一个宗族。而肖姓十分罕见,读音是去声:Xiào1950年代文字改革的草案曾提出把“萧”用俗写的“肖”代替,尽管后来正式施行的《汉字简化方案》没有采用,但民间还是乱用一气。当时上海《文艺报》副总编辑萧乾,就曾针对报纸将他名字印作“肖干”,表示非常不满。有传言说,1957年的反右运动把他打成右派,反对简化字也是他的罪状之一。

其实《简化字总表》中并未将萧姓简化作肖,而是规定“蕭”简化作“萧”,但1977年曾短暂推行但于1986年废止的第二次简化字方案又规定“蕭”简化作“肖”,很多萧姓族人的姓氏被写作“肖”。虽然这个方案仅仅存活了9年,但民间仍然沿用这个错误的合并至今。就算是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早已将肖姓与萧姓各自分列,两姓混淆的错误至今没有彻底纠正。对此,台湾萧氏宗亲很是焦虑。

【例子三:“鐘”与“鍾”合并为“钟”】

程老汉原先并不知道中国有个“鐘”姓,直到201310月或11月的某一天,凤凰卫视中文台《有报天天读》的片尾字幕上出现了“鐘雯”这个名字。

程老汉当时颇为不满,这个人怎么搞的嘛自己的姓都搞错?许多不姓“钟”的内地来的同事,在将“钟”姓从简化字转换为繁体字时,随随便便就转成“鐘”字,引起“鍾”姓人士不满。程老汉以老经验推断,以为这位“鐘雯”连自己的姓氏都没好好对待。当时不认识这位同事,就跟《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李炜说了说,请他转告。

李炜老师很靠谱,第二天就问了,并迅速反馈给程老汉:“鐘雯说了,她就是姓‘鐘’,繁体字‘鐘錶’的‘鐘’,不姓那个‘鍾’。她说这是她爸爸嘱咐她的。”

程老汉大为惊奇,上网一查,果然如此。原来,“鐘”与“鍾”是两个姓,“鐘”氏人口较少,“鍾”氏人口较多。我们这位年轻的同事鐘雯,是祖父和父亲都一再告诉她,自家的姓若写成繁体字,一定要写作“鐘”而不能写作“鍾”,所以,她在香港办身份证时,就写了“鐘”,算是正了正自家的祖宗牌位。

程老汉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时事辩论会》的主编钟丽琼老师。钟老师大吃一惊,若是姓了一辈子别家的姓,实在是太古怪太冤枉了。钟丽琼一本正经问了家人他们家姓的是哪个钟,答复是“鍾”,钟老师松口气。

顺便说句,在台湾,情况跟大陆大不同。日据时期,由于日本汉字没有“鍾”字,竟将所有“鍾”姓改为姓“鐘”,大姓随了小姓,真够坑爹!

......

例子还有很多,不多说了。

最后说一句,民国初年,统治者规定满族改汉姓,也是十分粗暴和不妥当的。

雍正第九代孙、书法家启功就拒绝按民国政府的规定改姓“金”,干脆就说自己“姓启名功”。启功解释说原因有二,其二是因为其祖父毓隆痛恨袁世凯,在进入民国后拒绝随俗改姓,并在临终前嘱咐启功:“你绝不许姓金,你要是姓了金就不是我的孙子。”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87583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