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现当代教育得失谈

作者:珍珠鸟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477 次   更新时间:2021/10/23 文章录入:珍珠鸟


现代的东方教育中,一些具有东方社会特色的民族教育仍然有所保留,但总的趋势是走上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中国现当代教育发展的轨迹也不例外。

20世纪初,清政府出台了《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模式。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沿袭了几个世纪的科举制度。到了近现代,我国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一)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

1.新型教育体制横空出世,教育格局初具雏形

辛亥/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成立临时国民政府,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2月,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教育法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其中规定“清末各学堂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加重手工科,算术科;自第三学年起,兼授珠算;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注重兵式体操;废除中学文实分科;清末各学堂奖励科举出身制度一律废止;等等。”这部法规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倡导“自由、民主、博爱”的人格教育和工、农、商、医、师范等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现当代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民国前期,中国教育制度从师从日本转向效仿美国,一种强调“价值观教育”和“实用教育”的新型教育体制横空出世。1912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继续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专门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宗旨、入学资格、就学年龄、课程设置和修业年限都做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一个体系完整的教育格局初具雏形。后来经过袁世凯复辟、蒋介石叛变、抗日战争等政治、军事冲击,新生教育体系都没有被彻底击垮,其教育精髓依然存续下来。

初、中等教育是国民政府普及教育的重点,并对小学实行国民义务教育,修业期6年,前4年为初级小学,后2年为高级小学。中等教育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以及中等专业教育三大门类。普通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中学,学制各3年。作为发展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师范教育除一律免收学费外,还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职业学校以培养生活知识与从业技能为目的,设置农、工、商、护理等科。高等教育方面,政府规定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采取学分制,除党义、国文、体育、军事训练及第一、第二外国语为公共必修课外,其他学科与课程的开设,学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当时,由于国家实力薄弱,教育普及负担过重,办学模式集纳了多种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了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三种渠道,从业人员不管是管理人员、教员还是职员,都对教育满腔热忱,秉持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中国教育由此风起云涌,朝气蓬勃。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当时,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高校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便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块不朽的历史丰碑,也是民国初期新教育体制的积极成果。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一代新人,后来成为民主主义/命和北伐战争的中坚。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新政府,提倡“党化教育”。党即国,国即党,这种无视和敌视社会多元政治力量的党化教育俗称“党国”教育,使旧民主主义/命陷入深重的思想混乱和国家分裂危机之中。尽管学校强化意识形态控制,但当初蔡元培先生制定的教育方针仍然得到了顽强表现,自由之声不绝于耳,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初具形制的中国现代教育虽然遭受重创,但民国初期确立的教育精神却能永续不倒。八年抗战期间,迁入大后方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昆明后重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聚集了大批知名学者,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吸取了国际现代文化,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2.新潮教育家频频发力,民国教育群星璀璨

乱世民国虽然短暂,但却是优秀教育家辈出的年代。晏阳初、蔡元培、张伯苓、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舒新城等都是民国时期有过重要影响的教育家。

晏阳初(1890年—1990年)四川巴中人。先后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1920年回国后,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河北保定地区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又在重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他一生针对旧中国“贫、愚、弱、私”四大痼疾,致力于倡导“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内容和“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教育方式。文艺教育包括识字、文学和艺术教育,生机教育(现称“生计教育”)是使学生具备生产技能,获得生存本领;卫生教育一是普及卫生知识,二为建立国民特别是农村医疗保健体系,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公民教育属于社会公德教育,属于文明开化教育,即普世价值教育,不能等同于封建时代的“纲常教育”、蒋介石的“党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两课教育”。

此外,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先驱也都是普及农村教育的积极践行者。

蔡元培(1868年—1940年)浙江绍兴人,进士,清末官至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教育事业,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7年赴德国留学,主要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实行全面改革,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创立的民国教育体制与北京大学风范至今为人称道、魅力不减。

张伯苓(1876年—1951年),天津人。1895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甲午战争后投身教育事业。在天津先后创办私立南开中学与南开大学,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会常委。1938年任国民参议会副议长,1948年出任考试院院长。张伯苓创办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救国”,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教育立人”是他一生努力实践的理念,他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他创办的南开校园里,学生社团林立。尤其出色的是南开的学生戏剧活动,曹禺、黄宗江等戏剧艺术家都是从南开走上话剧道路的。

陈鹤琴(1892年—1982年),浙江上虞人。1914年赴美留学,学成回国任教。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我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1929年发起成立中华儿童教育社,当选为主席;以后又在江西、上海创办过幼儿教育学校和机构;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长等职;1949年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1949年后,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他从研究儿童心理入手,总结出101条教育经验。主要著作有《儿童研究纲要》《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践》《我的半生》等。她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民国时期也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年代。如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林语堂等,这些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都曾涉足教育,他们的才华如同耀眼的星辰划过时代天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再如,在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他们都是出生于20世纪20~30年代,接受的是我国民国时期的教育。中国/产/党的许多杰出人才也是这一时期国立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比如/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镕基、邓稼先等。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二)喜忧参半的新中国教育

1.艰难的教育现代化历程

1)扫盲运动。新中国的教育是从扫盲运动起步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办法是民教民,日历、账单都成了教材,文化学习热情高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直至目前也没有停下脚步,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得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01年全国人口统计结果显示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

2)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期按“美国模式”设置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拆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政法、电力、矿业、财经、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在大力发展专门教育的同时,综合性院校数量遭到锐减,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多元办学机制全面解体,私立教育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3)反右伤害。为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积极响应的知识分子在“大鸣大放”中使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越来越多的批评言论。1957年发动的“反右”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斗争对象的政治运动,教育部门首当其冲。据20世纪70~80年代中共中央给“右派”分子落实“改正”政策时的统计,全国公职人员中(不含非公职人员和在校大学生)被“改正”的“右派”为552,877人,教育部门占到了70%以上。反右以后,教育领域越来越政治化,人为的阶级斗争不断,“教育/命”“红专辩论”“拔白旗”“社教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反右运动扼杀了教育改革的生机,留下了难以治瘉的后遗症。后来发生的“文革”也是这场“反右”运动结出的最大苦果。

4)文革破坏。建国后的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66年 5月,党内极左势力利用文革期间关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左”倾错误论点,炮制了一个教育战线的“黑线专政”论,做出了“教育部门的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中”“原有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全盘否定17年的教育工作,教育领域在十年动乱中成为重灾区。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有成就的专家、教授、学者,均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有的被迫害致残、致死。先是“停课闹/命”,后又“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开门办学”,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不仅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正常学业,而且使其后的教育质量急剧下降。“文化大/命”的十年间,估计为国家少培养了10万名研究生、100多万名合格的大专生和200多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因而,造成了人才青黄不接、知识匮乏的发展断层。

5)教育振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迅速指挥教育界拨乱反正。其间包括 “恢复高考制度”“尊师重教”“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等一系列举措。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中共中央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1986年,国家通过立法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化。我国教育事业由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新中国教育成就斐然

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经历多年的曲折进程,最终确立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中国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使所有的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逐步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2015年,中国有2.6亿多名在校学生,这个数字远远超过许多国家全国人口的总和。2003年,国家制定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战略,时至今日,“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9.3%。建立并管理如此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国走的是一条其他国家所没有走过的特别的道路。

2)教育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949年,中国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率达80%,而至2003年,全国成人文盲率已下降到8.74%。1949年以来,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批受到不同程度教育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队伍中去,逐年逐年地改变着社会劳动者专业技术水平落后、文化素质低下的状况。

3)教育的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日渐完善,形成了一个学龄教育与终生教育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1949年,中国只有3所技工学校,561所中等专业学校。而今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近15 000余所,与普通高中的比例基本平衡。高等教育层次、种类、布局等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文、理、工、农、医、财、法、师等科类齐全,形成了综合性大学与独立学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多管齐下、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基本上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我国教育在民族教育、民办教育、留学教育方面成绩骄人。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8%。包括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少数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在国际教育交流方面,据2009年的统计,我国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人员达32万人;接受来自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达34万多人次;派往国外任教的教师、专家1,800人;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4万人;我国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专家、学者与邀请来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均达到11,000多人。此外,我国在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也有较大的发展。

回顾新中国教育走过的历程,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财富,中国当代教育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3.中国教育任重道远

在极左路线长期戕害影响下的中国教育积重难返,苏式教育红线不断,“宁左勿右”“宁草勿苗”“五不搞”“四绝不”雾霾深重,中国的教育振兴事业依然亦步亦趋,任重道远。

1)教育投入不到位。中国教育由于体制障碍,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战略地位”成了“略占地位”。譬如,教育财政投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即低于GDP的4%),据2010的统计,我国公共教育的实际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大,是一块久治不愈的“硬伤”。有限的教育投入和资源配额向重点学校和中心学校倾斜,容许学生择校就读,重点学校成为贵族学校,其他学校被逐级边缘化,造成教育不公。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产业化”思路下,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被强势的经济话语、商业逻辑挤压,教育公平的问题尤为突出。

2)领导体制不健康。在教育领域,大员治校,外行当家,突出政治,贬抑学术的情形比比皆是。在政治贵族眼里,意识形态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经济为表,主义为里,政治人才称“长”,科技人才称“匠”,科技仍然是雕虫小技,政治资源和政治表现成为人事录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中的花花架子,真正具有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和知识功底的学术人才往往遭受冷遇。党阀学霸垄断教育科研资源,许多科教设备重复购置、长期闲置,致使民间智识无从问津,表达受限。教育功利化,教学低劣化,学历注水,文凭贬值,科研造假,成果互抄,是中国当代高等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更有甚者,党校教育也来挤围城,凑热闹。高校学历尚需教育部统一管理,党校却有擅发文凭的特权,虽然一无学制二无学籍,却把政治培训办成学历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士、硕士、博士学历、学位照发不误。在2013年以来发生的纪检反贪斗争过程中,很多臭名昭著的“苍蝇”和“老虎”就持有这一类学历。原重庆市副市长、“唱红打黑”的红人王立军,起点学历不过是辽宁省中等专业教育政法专业毕业的自考生,通过一系列在职学历教育的过渡,最终成为“省委党校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并在多所高校受聘兼职教授。实在荒唐,但此等荒唐的源头肯定不在王立军那儿,要拷问的是制度,特别是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

3)升学与就业导向妨害人才教育。中国是地球上的领土大国和人口大国,我们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据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在科学技术水平与知识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干预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出台新政策、新标准,按形式主义方式考核学校,形成了基础教育抓升学率、高等教育抓就业率的教育怪圈。科举制度虽已取缔,但应试教育阴魂不散。每年中考、高考竞争激烈,加上公务员考试的火爆,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突出。重金打造的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重点中学、贵族学校、重点大学其数目之多居于世界首位,持有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者比比皆是,还有拥有院士最多的科学院、工程院,可是历年来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几乎不上边。2009年10月,中国“两弹一星”勋臣钱学森在辞世前的病榻上,面对探望他的/恩/来总理,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而又沉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的科技实力若要大幅度提升,就必须摈弃应试教育,弱化就业导向,强化创造性教育,放手开发民间智慧,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才可以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与领军人物。

4)教育产业化暗流涌动。教育产业化把教育部门由公益部门转变盈利部门,让社会智力资源GDP增长服务,并纳入办学考核体系,私立教育、校外培训、职业教育以及普通高校教育带来利润最大化使中国教育形成了巨大利益链,人民承受的教育负担与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有许多学校甚至打出了“免试入学,学历包过”的招生广告,垄断师资,争夺生源,乱象丛生。教育产业化颠倒了学历和学力之间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扭曲了学术评价标准和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破坏了国家与民间知识与技术创新环境,剥夺了贫穷家庭后代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改革的悖论与社会文明退。

5形式主义思政教育是祸根。人们把中国没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教育,虽然并非尽然,其实也不无道理。诺奖获得者无一不是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需要有怀疑一切质疑一切的科学态度,需要有对科学的满腔热情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毅力。当整个社会包括学风拜金浮躁,学校行政化党团管理官气十足,依旧把政治摆在统帅地位,到处是“底线”禁区、雷区的时候,那些有个性特质、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大多不入流俗,遭受社会白眼,动辄得咎,背上“后进生”的沉重包袱,戴不上“红领巾”,评不上“三好生”,幼小纯净的心灵遭受无情重创,悲观失望者有之,一蹶不振者有之,破罐子破摔者有之;而那些循规蹈矩、唯唯诺诺、工于心计、善于讨好卖乖、曲意逢迎的学生却深受学校党团组织青睐,吹而优则仕“三好学生”“模范少先队员”“先进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的政治光环频频袭来,除了班干,还有一群队干、团干、党员骨干,这组、那组,这委、那委,一个班里的学生大多享有或大或小、各式各样的干部头衔,一忽悠就入列“接班人”方阵,政治感觉良好,自觉风光无限,“钱”途无量,冲击力极强,诱惑力极大,学生们哪里还会把献身科学当做人生最崇高的目标呢?

面对上述教育失范,我们不敢很好地去检讨形式主义、极左思潮的流毒,只好把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在应试教育上。为了纠正应试教育的偏颇,我们又打出了注重素质教育的响亮标语;为了应对社会道德滑坡,我们又扯起了重树孔孟之道、回归传统文化的大旗,但收效甚微。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形式主义思政教育中解放出来,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从单纯的就业导向中解放出来、从教育行政行为的“官本位”管理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自立的权利和空间。

我们在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进展缓慢,仍然与世界发达国家保持着距离。

 

附:

 

中国教育70年简史

——教育的折腾,折腾的教育

 

 

来源:自媒体文章/高端财经文摘精选/天下新知汇

作者网名:一个人的思想史

 

70多年的中国教育经历了:

院系大调整,大学大合并;大学大搬迁,学校大改名;设立重点院校,取消重点,恢复重点。

全部改学俄语,大家重学英语;外语很重要,外语不那么重要;外语必须考级,外语不必考级。

本科五年专科三年,本科四年专科两年,本科四年专科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又到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停课是闹革/命,复课也是闹革/命。

重分数,不重分数。

重成份,不重成份,看政治表现。

推荐上学,推荐兼考试上学。

撤消大学,恢复大学。

搬到乡下去;迁到城里来。

考前填志愿,考后成绩公布前填志愿;成绩公布后填志愿。

全国统一出题;各省自己出题。

三好加分,少数民族加分,体育尖子加分,老少边穷加分,烈士子女加分,革/命 老区加分,教师子女加分……。

小学戴帽办初中;初中戴帽办高中。

部属重点;全国重点;五个重点;十个重点;211;985;双一流。

工宣队进校,农宣队进校,上大学,管大学;反潮流。

尖子班;少年班;奥数班;特长生。

中小学只能本区读;又可异地读;撤并又恢复乡村学校。

公办;民办;公民皆办。

共产主义大学;工人大学,农民大学。

课程精简,课程增加。

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不考试。

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工人农民干部考老师。

考单科;考多科。

减负;强基;理综文综;重要科目150分。

文理分考;文理混招。

高考志愿必须服从分配,可以不服从分配。

允许复读,不允许复读。

自主招生;提前录取。

摇号上学;划区上学。

开不完的家长会;做不完的作业,家长批改作业。

服从安排;自主择校。

奥数热 ,课外班热,家教热,早教热。

新东方培训,留学考试培训,课外培训,取缔培训;把培训当扫黑除恶打击。

踢门抄培训班;抓培训教师。

教材改革,取缔教材。

课程调整,设思想品德课,重点学马哲课,全面设立马院,设思想研究中心。

取消理化,恢复理化;取消史地,恢复史地。

尊师重教,举报老师。

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在路上……

 

 2021年10月23日修改稿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3048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