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沟通与写作”新课程的理念、定位

作者:周金声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点击次数:1649 次   更新时间:2021/10/26 文章录入:珍珠鸟


摘要:从反思和总结亲历的十余年来“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课程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入手,认为在新文科建设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整合心理学、沟通学、语用学、写作学、礼仪学、行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智慧,重新建构为培养青年学子达成沟通必备的说写技能的新课程“沟通与写作”,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和未来从业需要的沟通写作的基本问题。该课程将言语、书面表达、礼仪融会贯通,实施修德养心与沟通表达能力培养相结合,着力培养各类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的沟通说写能力,更适合大学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新文科“新思想新目标、传承创新、跨学科融合”的目标要求,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核心课程和公共基础通识课。

关键词:应用写作  新课程  沟通  口才

 

当今世界,竞争是客观存在,而合作共赢才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境界。要实现合作共赢就离不开沟通,从个体到群体,从学校到职场,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都需要沟通合作,只有善于沟通合作才能最后赢得竞争。所以现代各类人才的培养都应该特别重视人才沟通能力的培养然而,当下我国广大青少年沟通能力却令人堪忧,有多种媒体报道在校大学生中有20%~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沟通障碍,而且有增长的趋势。影响很大的马加爵事件,大学生投毒案,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因不会沟通无法就业流落南昌街头等等,都与沟通不顺有关。名牌大学学子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不足的报道也屡见报端,甚至一些博士论文语病迭出。而且缺乏人际心灵沟通的“空心病”的人越来越多。就连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也“从教师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中看到,高校毕业生表现出的沟通能力差、会议总结或纪要写不好、实验结果表述词不达意等现象,均凸显了在高校中加强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近沈阳理工大学又发生一起大学生杀害室友案件。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亲自做了两次关于大学生母语状况和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调查数据证明大学生母语水平下降的事实,50%左右的学生对沟通原理和技巧陌生,有情绪化倾向,不善于沟通,他们渴望提高却缺乏动力和有效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团队做过一些系列研究。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亲历的改革应用文写作和演讲口才等课程的基础上,就创新“沟通与写作”课程的情况做一些总结,尝试对其目标、性质、定位和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以期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应用文写作创新研究探一条新途径。

 

一、“沟通”与“口才”“写作”整合研究的缘起与课程性质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成果,概括出8项职业核心能力,第一条就是“交流表达能力”随着信息和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职业人具备基本的“交流”“合作”能力,于是高校纷纷开设了“公共关系”“应用写作”“演讲与礼仪”之类的课程。我们团队所在的学院也从此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汲取了学界传统的良好经验,经历了从注重写作格式到任务导向、加强实战训练的教学方法过程。

2004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对话:职业化生存》,主讲人唐骏先生认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成功的金科玉律就是“沟通”,特别强调对职业人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深受启发,尝试将沟通学和心理学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引入语文与写作教学之中,获得了新体验。2006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为了培养培训毕业生的职业基本素质,研发出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简称CVCC项目)。我们很快借鉴引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立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研室”,进行相关课程研发,2007年编写出版了《大学应用语文》,其中包括“上编应用文写作和下编应用口才教练”,借鉴输入了语用学和“职业沟通”理念。本团队的课题《大学母语教育与职业汉语ZHC协调策略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2008年度一般项目经费支持(08JA740019)。开始将职业汉语分别在英语专业的“中文沟通”课中和“应用写作”基础课中进行融合教学探索。于2011年首次将湖北工业大学校级精品公共课“应用写作”更名为“沟通与写作”,尝试着力于大学生“沟通说写能力”培养,同时将“沟通与写作”课列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之中,编写出版了《实用语文——沟通说写教程》,被多所学校在多种相关口才、写作类课程中使用,并用沟通理念进行应用文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2013年湖北工业大学启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项目,其中设定的各专业毕业生达成度指标之一就有“沟通”,明确要求毕业生:“能以书面报告、设计文稿和陈述发言清晰地表达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还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理解不同文化、技术行为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沟通与写作”的教学大纲。经过几年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出革新课程新模式,于2015年发表了《大学生沟通说写核心能力培养新范式——创新课程“沟通与写作”的教学实践总结》。

所谓“沟通”,《辞海》解释:“开沟使水道相通,泛指采用多种方法使双方或多方彼此相通。”英文“communication”常被译作沟通,但牛津词典说:可译作“1.传递,传播,交流,交换,传达,表达,传意,通信,通讯,联络;2.(被传递的)事物、信息,消息;3.交流的方式方法或工具”。在学术界,对“沟通”定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交流说认为:沟通,是用言语交流思想,有来有往的双向交流活动。分享说认为:沟通,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对所交流信息的分享,如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所说“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媒介说认为:沟通,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劝服说认为:沟通,就是传播者欲通过劝服对接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如美国学者露西和彼得森所说“沟通这一概念,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就中文几对相关的词语概念比较来看:“交际”侧重在信息传播的范围;“交流、交往”侧重双方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方式;“传播”侧重于甲向乙输送信息的动态过程和影响面;而“沟通”则强调不但完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而且追求获得理解甚至认同的效果。概言之,沟通就是追求获得理解和认同的交流与传播。

客观地说,沟通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话交流,不是一个可以轻率处理的任务。沟通可能有大有小、有复杂有简单、有的容易有的高难。但是,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沟通都是一个心理刺激和唤醒的过程,它都涉及人们深层的心理刺激和反应机制,最终是为了获取理解和达成相互认同,最高境界是双方达成了共同的行动。所谓“沟通从心开始”,沟通可以使我们“找到心灵的感应、生活的乐趣和思维的快乐”。当然可以解决部分心理问题。诚如沟通学研究著名专家李谦先生所说:“沟通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观念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生发展的转换过程。”

沟通包括自我沟通、人际沟通、职业沟通、群体沟通、媒介沟通,由内到外,由被动到主动,一切矛盾或危机都可能通过沟通化解。任何人、任何团体都离不开沟通,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合作发展的世界,谁沟通能力强谁就能够获得成功。反之将寸步难行。

因此,设立“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沟通与写作”等课程的首要目标都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只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前两门课比较单一,过于重视形式和技巧,容易顾此失彼,将两者整合起来更有利于培养通用性的沟通说写综合能力。所以就改造为“沟通与写作”,便于将修德养心与沟通表达能力结合,便于用沟通理念指导口才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作为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更适合大学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可以比较集中地实践著名成功素质教育家赵作斌教授倡导的“开发、内化、创新”理念和夯实三项基本功(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的目标要求。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并可持续发展。

 

二、“沟通与写作”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达成沟通有多种方式和要素。有语言沟通,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文语沟通;有非语言沟通,包括表情、礼仪、肢体、图表甚至数字信号等。沟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成人成才之道,一种换位想考、推己及人的为人修养和处世智慧。其次是一种获得事业成功之术,是一个人生活、工作、就业必备的处事技能。所以,以培养大学生沟通说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沟通与写作”课首要目标是要从沟通心理角度和精神教养方面,培养大学生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情怀,其次从沟通过程和能力方面进行沟通说写表达以及处事策略和技巧上进行训练。

说写是达成沟通的主要方式,“说”的表达能力培养通常依托“演讲口才”课,“写”的表达能力培养通常分为“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两类课程,“基础写作”一般所教的是“文学写作”。“沟通与写作”课程设置包含着“沟通口才”与“沟通写作”两方面相辅相成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不同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定位。

1.“沟通口才”与“演讲口才”的异同

“沟通与写作”课中的“沟通”既指一种理念和策略,也包含“沟通口才”训练的内容。“演讲口才”课程名称有将口才局限于“演讲”之嫌,虽然这门课大都会涉及交谈口才、论辩口才甚至谈判口才,但这个名称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另一方面就“演讲”来说其本意是表演性的口头表达,也有理解为“面向公众的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往往强调如何生动地字正腔圆地表达,容易造成演讲者形成“我说你听”“只要清楚表达思想和感情”就是成功的误解,可能忽略表达的目的和听众的接受。我们用“沟通”来修饰“口才”,就是要以“沟通”理念和原理引领各种口才能力培养,强调“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为沟通而表达的习惯。虽然侧重口头表达,有交谈、讨论、论辩、谈判、演说、朗诵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语境和时机都要根据沟通的需要选择和调整,还要加持甚至自然融入一定的礼仪。这样,以“沟通”贯穿或者引领口才培养,就能够抓住灵魂,本立而道生。

2.“沟通写作”与“应用写作”以及文学写作的异同

人类的写作活动,从功能效用来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作者为抒发主观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作而写的,这主要指“文学写作”,如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的写作,现代流行的“创意写作”主要培养的是这方面的创作能力;另一类是为了处理公务和个人事务而进行的写作,通常称之为“应用写作”,我们认为“沟通”是最大的“用”,“应用写作”就是为达成“沟通”之用的写作,要突出“沟通”的引领作用,所以可简称为“沟通写作”。

沟通写作的呈现载体,便是沟通文书。本质上就是基于沟通的应用文,与传统的应用文写作以及文学写作的异同是:

 

 

 

1)从写作题旨看:沟通写作,是以实现沟通、得到对象积极反馈以达成共识为宗旨的,其意图导向鲜明,主题明确。作者在写作时要以能否被理解、能否被接受为旨归,每一步都以此为导向进行写作。在写作之前和写作的过程中,作者都应根据意图收集相关的资讯,按照意图选择和加工整理材料,再用文字表达出来,力求通过文本使受文者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意图。所以,沟通写作,对内容主旨的表达要明确无误,坚决杜绝多义性,拒绝隐喻和象征,排斥朦胧和模糊。鲜明而准确的表达是沟通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特殊的沟通文书,比如公文,主要是行政部门与上下级沟通的载体,作者常常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作者在执笔之前,领导要交代写作意图,初稿写成之后,要在一定范围内集体讨论,征求意见,然后修改,这样反复沟通,最后经领导审核甚至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传达。这就更需要集中反映和明确表达集体的意志。这种集体的意志都是沟通的结果。而且所有公文的行文最终是追求落实执行,显然也要充分考虑受文者的接受度。越容易被理解、接受和执行的公文越好。一般“应用写作”教材对此就比较忽视,所言之“用”常流于泛化。

而文学写作是个性化写作,往往是个人有感而发,借文字抒情言志,甚至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心智活动。所以,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跟着感觉走,作品主旨大多含蓄,讲究韵味。只要写出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对人有启发就可以,允许多重旨趣,使人联想越丰富越好。

2)从读者对象看:文学面对的几乎是所有可能的读者,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作者不会考虑具体的受文者的需要,任何一位读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来认识、理解、阐释文学作品,见仁见智。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而沟通文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范围。如果对象不明确就无法沟通,无法实现意图,也就失去了写作意义。所以说,沟通文书的读者对象是有选择的,是定向的,是特定的。这种读者的定向性意味着沟通文书写作要特别重视和充分考虑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和环境背景,即使是启事、广告这样受众广泛的文体写作也都要尽可能考虑定位对象的特点和欲求心理。所以务必常备“换位思考”的心理,这不是只从单方面强调“针对性”能够解决的。

3)从选材内容看: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沟通写作都要求真实,杜绝虚假。不过,在真实的意义上两者所追求的却不相同,文学创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只要作者怀真情实感,所描写的内容符合生活的逻辑就是合理的;而沟通写作则要求选择材料符合客观真实,所涉及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数字、细节都不能虚构,都要有据可查。否则就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不仅会影响形象和声誉,还可能给工作造成损失,甚至作者需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4)从文体形式看:沟通文书是为沟通和解决现实问题而写的,就需要规范化,每一种文种在写法上有大体的结构模式;不仅在行文格式上有固定要求,而且在基本要素的构成、各个部分的先后顺序甚至习惯用语都有规范。但是从沟通角度看,有的时候只要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在形式方面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的应用写作往往过分强调文体格式,而沟通写作更重视在一定的文体规范下强调语体和遣词的得体。

文学创作最根本的特性是创造,形式上不拘一格,表现手法上没有也不应当有套路格式。文学创作的成功更多的体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的匠心独运。

5)从修辞表达看:一般应用写作追求准确、朴实和简洁,符合科学,坚决禁绝“大话”“套话”,以及华而不实的形容词和修饰语,常用说明和述说,不要或减少描写以及抒情,简明扼要。沟通写作也主张这样的常规修辞风格,同时进而强调重视因人因文体而有所不同。因为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必须注意了解受文对象的性格、心理和背景特点,恰到好处地把握字词的感****彩和内外延意义,表达才能切中对方的接受心理,才是最有效的沟通修辞。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样式,所以多用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描写、抒情、状物、心理刻画、形容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使用广泛,语言表述上讲究多义性、隐喻性和象征性,追求潜台词的丰富甚至陌生化。

6)从追求效果看:文学作品在阅读时间上没有要求,而沟通文书的阅读通常具有时效性,大部分沟通文书过了一定的时限就会失效。比如请示和申请一定是事情发生前写作和呈递的,总结一定是事后进行的,超过了一定的时段来写就没有意义了。写作沟通文书务必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力求用最快的速度最简洁明了的文字,拨动沟通对象的心弦,就是效率最高的好文书。

常见的“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概括一般都是泛论“实用性、针对性、真实性、规范性、简明性、时效性”,而忽略了其“用”的真正本质特征,就很容易导致误解为只有职场和正式的工作才用,而且只要按照规范的格式套用就行了,这就误导和简单化了这个“用”,以致往往教不得要领,学而不会真用。我们做过比较实验,用传统理念教学“应用写作”,方法得当,可以达到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较好效果,而采取“沟通文书”的理念教学,可以达到学生自觉自悟的学习境界。所以,应当将“沟通”与“写作”和“口才”融会贯通来教学。

其实,以上只是为了教学方便人为的区分,并不能过于绝对化。从沟通角度看所有的文体只要使用得当都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比如恋爱中的人也完全可以通过诗歌、文学散文沟通情感。只要真正帮助学生具备了沟通智慧,各种文体都可以根据对象和场合灵活选择应用。

3.“沟通与写作”和“写作与沟通”的异同

据了解,在2008年清华经管学院效仿哈佛大学的“英文写作”开设“中文写作”,包括写作基本知识与论说文写作,特别强调写作的说理性、思想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后来又借鉴MBA项目中的“商务沟通”开设“中文沟通”,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有效沟通的意识与技巧,主要着眼于职业生涯中最常用的沟通常识和技巧,包括沟通策略、讲演技巧、倾听、团队合作、会议谈判技巧以及跨文化沟通等。目标:要有一定的专业性,能产生良好的演讲效果。至2018年在清华大学教务处大力支持下将“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综合为“写作与沟通”,引导同学们通过高强度的阅读、小班研讨、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展开辩证思考,提炼形成观点,并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进行文章撰写,同时通过课程讨论、论文展示等环节将沟通能力培养与写作训练自然融合。

概括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程的特点有三:

1)定位教学分析性和说理性写作,注重批判思维训练

课程负责人彭刚强调该课程定位:“不教文学性写作,因为中文系另有专门的课程。也不教学术性写作,那是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需求,如果一定要界定的话,应该说是‘分析性写作’和‘说理性写作’。”

2)小班上课,师资力量雄厚

该课程采取1学分和2学分两种课程并行的模式,每班均不超过15人。1学分课程由来自不同院系的合作教师开设,作为任选课程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6个主题,每个主题设1个课堂。2学分课程由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专职教师开设。为了开设好这门课程,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聘请不同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还经常开展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等工作定期研讨、教学培训来保证不同课堂达到统一课程质量标准。还通过办公室开放时间、“一对一”习作面批、课外读书会等方式与学生展开浸润式互动。

3)学校高度重视,教务处处长亲自领衔,举全校之力

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彭刚亲任课程共同负责人,面向全校乃至全国招聘了25名专职教师加9名兼职教师,开设了109个课堂。而且“教师投入巨大。经内部测算,这门课教师课内外的工作时长比一般为1:5,即1个讲授课时背后对应5个课时左右的备课、答疑、作业批改、面批交流、读书引导等工作。以面批一项为例,每位老师每年投入的课时数不少512学时。”正因为如此,使课程教学能够做到“每位学生与老师进行每学期两次的‘一对一’文章面批。学生的获得感强。”

这样的定位和教学模式十分符合清华大学这样人力物力雄厚、学生基础好、学习动力足的双一流大学和学生。而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类的学生来说就不一定合适,所以我们选择开创“沟通与写作”,其定位和教学目标是:

1)定位培养学子达成沟通必备的说写能力”,突出“为沟通而写作”“为沟通而演说”的核心理念,言语、书面表达、礼仪融会贯通,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未来从业需要的沟通写作和口才表达的基本问题。

2)主要针对非双一流大学普通本专科大学生教学,突破师资、财力、文化资源的局限,可采取开合班课与网课结合形式,解决大学生普遍需要提高母语基本能力的共性问题。

3)这门课本质上是汲取传统的“应用写作”“演讲口才”“沟通礼仪”课程的经验和精华,以沟通理念为主导整合的新课程,属于通识教育公共课范畴,只要对原有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或者指导教师加强自我学习,用好成熟的教材教法就可以胜任。如果有条件的学校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特色精品课程就更容易出新出彩。

 

三、“沟通与写作”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材教法

目标和定位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定位的分析,该课程的具体要求是:

通过沟通学理论阐释和沟通案例分析,指导学生修心悟道,掌握沟通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策略,强调实践教学,着力从“言语沟通”和“书面沟通”两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性思考”和“复杂性沟通”训练,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有效沟通能力,学会使用15种以上的常见应用文书完成写作沟通。

知识要求:

1.阅读一定数量的沟通学、语用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谈判学、应用写作和公共关系学等书籍,掌握沟通交际和语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广泛阅读,涉猎人文社科乃至科普各方面知识,像海绵一样自由汲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2.观摩职场影视和沟通讲座,鼓励社会实践,通过观察、实践和体悟,获取较丰富的关于沟通交际方面的感性认知。

3.掌握常见的应用文体写作和口才礼仪的基本知识。

素质要求:

坚持力行原则,鼓励在实践中历练自信自强和公民公德素质,努力培养主动大方自信心,同情同理责任心,荣辱不惊随喜心,敬畏忠孝感恩心。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理解不同文化、性别族别行为之间的差异,具有跨文化适应和沟通素质。

能力要求:

1.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2.背诵一定量的名言名篇;3.能够即兴对公众流利演讲5分钟以上;3.能够写出规范的沟通文书15种以上;4.能够自如而得体地应对一般比较正规的讨论和面试。能以书面报告、设计文稿和陈述发言清晰地表达思想观点,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复杂的沟通。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

1.教学沟通的原理和基本要素

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达成沟通的基本策略和礼仪,引入国学中如何做人做事的内容启迪学生明白“达以说写礼仪、成于修德养心”的道理,通过案例分析、示范讲解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掌握高效沟通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2.进行基于沟通的口才教练

首先指导学生进行精准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说话语气、语调以及发问、委婉的技巧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掌握朗诵和诵读的技巧。其次,再分别对常用的交谈、讨论、演讲和论辩进行演练,根据情况选择性地进行培训。

3.进行基于沟通的应用写作教练

以沟通引领应用文写作阐释的教材和配套的网络资源,基本上将常见的应用文都囊括其中,以便学生全面了解,也便于今后参照自学选用。上课时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择教学。

最重要的是务必要用沟通的理念主导说写表达!让学生明白“我手写我心,我口述我意”的道理,无论是通过口还是通过手笔、键盘都是为了表达自我真诚的思想和感情,是为了与人交流,达成沟通,甚至是自我沟通,心手相应。即使是“公文写作”,也务必考虑上下级的沟通,每一篇公文都应该在充分沟通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即使是撰写“命令”也要适当考虑下级的接受能力和可接受的程度,何况“意见”“请示”“报告”这样的文体。绝大多数应用文其实都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交往和生活工作交流的重要渠道,懂得这些道理,经常应用这些文本与同学、朋友、亲人沟通,就会化解心结,消除隔阂,释放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教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学生拓展就业渠道,发挥潜能,不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我们主张将修身养性与沟通原理结合起来,引领说写能力训练,辅以语用修辞和礼仪以及实用技巧的培训坚持崇尚素养,能力本位原则,采取“情境导入—示范讲解—案例论析—模拟训练—点拨悟道”的教练过程;特别注重设计情境案例,结合实际场景,重在做,加强实训,培养有效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门与时俱进的新课程一定能打造出固本铸魂、启智润心、力行增能的金课。

 

四、展望

 

从近十年学界对应用文写作研究来看,要突破以往的藩篱必须走跨学科融合之路。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倡导是最好的导向和契机。回顾应用文写作界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来看,真正有所创新的成果都是跨学科融合的结果。比如早在2005年冒新国就从接受心理角度研究应用文写作的社会效果,认为应用文的实用性“只有通过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接受并转化为社会实践行为才得以实现。因此,应用写作研究必须重视对应用文的写作客体——读者,尤其是读者的接受心理研究。”具体从接受心理因素的兴趣和注意、理解和认同、记忆和强化等心理因素的内涵、成因及其对写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作者在写作时的因应对策。是很有见地的。吴新元先生也努力从跨职场研究应用文写作的要素,从归纳职场所用文本内容要素的表象,进而以现代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从揭示文章与“知、情、意”三大心理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入手,提出一种“文心对应规律”很有启发性。这些其实都是沟通心理学的内容。

综上所述,写作与言语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达思想、达成沟通,所以,需要整合心理学、沟通学、语用学、写作学、成功学、行为学多方面的知识智慧,才能真正帮助人们提高说写表达能力。立足沟通,融合说写,做好“沟通与写作”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最有效的新途径。

                             (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9期)



1.李立霞.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J],心理月刊2021年第9期。 

 2.http://www.voc.com.cn/article/201007/201007140844136465.html 

 3.学生写作能力退化 博士论文标题被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Z]。人民日报18-05-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036945738470739&wfr=spider&for=pc 

 4.北大40%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https://www.sohu.com/a/254888776_762113 

 5.杜清经《“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课:清华经管学院九年思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网页2018-07-04.http://www.sem.tsinghua.edu.cn/news/xyywcn/11782.html 

6. 河北籍大学生遭室友杀害,刚返校11天!https://www.163.com/dy/article/GKUD22T90514BHOP.html 

7. 周金声,刘梦伟《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刻不容缓——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大学生母语水平状况调查及其改善对策——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主要案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武汉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8.https://wenku.baidu.com/view/047247136edb6f1aff001f44.html 

9.周金声主编《大学应用语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10.周金声主编《实用语文——沟通说写教程》【M】,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11.荣嘉莹,李明辉《从“套用”到“活用”,从“应试”到“革新”——记“应用写作”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J],中华大学语文网http://www.hbdxywyjh.com/news.asp?id=1341 

 12.赵丽玲,周金声,韩铁刚《大学生沟通说写核心能力培养新范式——创新课程“沟通与写作”的教学实践总结》[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6 

 13.李谦,《现代沟通学》(第三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页。 

 14.彭凯平,王伊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1页。 

 15.李谦,《现代沟通学》(第三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16.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3期。 

17. 周金声,赵丽玲《有效教授“应用写作”的八种方法》[J],《应用写作》2007.6。周金声等《用“沟通写作”的新理念指导应用写作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4.8 

 18同④ 

19.梅赐琪. 遵循三大规律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模式创新——以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3期。

20.“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开讲啦![Z]清华大学新闻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22/70990.htm  

21. “教学高能+学生高投入”,清华“写作与沟通”课屡获好评[Z],清华主页-清华新闻-人才培养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6/82130.htm  

 22.冒新国. 影响应用文效果实现的接受心理要素探析[J],理论界2005.12。  

 23.吴新元. 应用文三要素说——应用文写作原理与科学速成法探析[J],应用写作2014·8。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3122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