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经典文化浸润学子心灵
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11月1日上午,汉口学院周金声教授在二号教学楼以《品毛-泽-东诗词 忆红色革-命史》为题,对六个班的同学进行了两场“用红色经典文化浸润学子心灵”为的主题讲座。约两百名学生经过这场红色经典文化的洗礼,不仅对主席的诗词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被毛主席崇高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周教授首先选择了毛主席不同年龄阶段的经典诗篇,用诗意形象记录和展示了毛主席的成长过程和博大胸襟。毛-泽-东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在他青少年时,父亲早早为他规划好了从商的道路,他却不甘做平庸之辈在父亲的账本中留下一篇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他立志高远、胸怀天下的伟大理想,令我们更加明白了青春应该拥有“迎接挑战,誓死不悔”的拼搏精神!
一九二五年,毛主席回到长沙领导农民运动,掀起了农民运动的热潮,《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当时毛主席对革-命政权问题的思考。面对滔滔江水,背靠层林尽染的岳麓山,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抒发了革-命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信念。对于这首诗,教授提醒我们,朗读时更要拥有青年人该有的气魄与豪迈之情,才能真正体会毛主席当时的所思所感。果不其然,在同学们高声朗诵之后,心里那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我们意犹未尽之时,周师带领我们“来到”了黄鹤楼上,在品读了崔颢的经典之作后,我们回到了1927年的武汉。那年,共-产-党遭遇反动派大屠杀,革-命陷入低潮,毛主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忧心忡忡,在黄鹤楼上写下了“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表达了对右倾机会主义造成的革-命失败的忧虑和遗恨,为死难战友撒酒祭奠。终于在“八七”会上毛-泽-东提出的“**-杆子里面出政权”得到了呼应,决定武装起义,真令人“心潮逐浪高”!诗人用祭奠烈士的热血化作了滔滔逐浪的革-命激情,和永不言败的豪情壮志!随着老师的解读和宣讲,也使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个个神色严肃,眼神坚定,心潮澎湃。
毛主席的诗篇,除了具有深深的时代性与积极浪漫主义感染力之外,更多的是他面对种种困难坚定自信的处世态度。周教授将毛主席与不同时代的诗人进行了对比,认为纵观古今,能把政治家与诗人这两种身份集于一人的,也只有曹操与毛-泽-东了。但受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毛-泽-东的诗词更为优秀——作为带领中国走出囹圄的伟人,毛-泽-东的诗词充满了为国为民的情怀,可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随后,周教授又将毛词《忆秦娥.娄山关》与“百代词曲之祖”的《忆秦娥.箫声咽》进行了对比,李白写的只是女子愁思伤感之情,毛主席所写上阕描摹出红军进军途中的艰难困苦、紧张压抑,声色悲壮,下阙一转豪情激越,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度概括出红军将士无畏艰难一往无前的气度与豪迈,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诗人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鉴赏了不同时代的精品诗作后,周老师总结道:“毛主席诗词有着纵横环宇的气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他的诗词穿越了时空,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但是,他突然话锋一转,眉开眼笑的神情也变得凝重起来,沉声静气地补充道: “毛主席还有一首诗,在诗中没有秀丽的风景,没有指点江山的激昂,这首诗没有字,却饱含着一位慈父对儿子的深深思念,毛主席最珍爱的大儿子毛岸英,为了抢救地图,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正如他少年时所崇尚的那样‘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岸英继承了青年毛-泽-东的信念,但残酷的战争却让一位英雄父亲永远失去了亲爱的孩子。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幸福,却只能将如刀绞般的悲伤深深地埋在心里,凝铸诗魂!直到主席去世后,警卫员才发现箱子底存放着的毛岸英用过的遗物。毛主席再伟大,他也是一位父亲啊!……”。说到这,周教授已潸然泪下,沉默了许久。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无不红了眼眶,有的湿了衣袖。
最后周金声教授与学生共同朗读《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声声铿锵激越的诵读声回荡空中,这是毛主席对祖国由心的赞誉,亦是对中华名族深深的忠爱,是我们大学生和每个中华儿女心灵的共振。
短短两场讲座,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浓烈的红色文化气息,更对毛-泽-东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同学在课后查阅资料,低吟毛-泽-东诗词,每人都写出了课后感,有的同学还在宿舍里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毛-泽-东诗词,引发出床头恳谈讨论会。有同学说:“看了《觉醒年代》,认识了陈乔年和陈延年,看到了延乔路下的鲜花,如今了解了毛岸英,他们用年轻的生命为我们筑起了开创新中国的阶梯。我们怎能不敬畏?怎能不学习?”他们在毛-泽-东的诗词里,看到了牺牲,感受到了热血,领悟到何为舍己为人,何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大家更加意识到,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伟大诗国的艺术精品,而且是中国革-命的史诗,值得我们青年一辈永远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