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功德碑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功德碑林

得遇良师 乃人生幸事

作者:巴·苏妮娅 阿依努尔古丽·阿布拉 文章来源: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点击次数:892 次   更新时间:2024/3/29 文章录入:珍珠鸟


这一学期,周金声教授给我们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每周有两次4节课,每次上课我们都收获颇丰。在课堂上,周教授总是能深入浅出地解释本课的难点知识,让人一听就懂,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程学习中。在课上,吸引我们的,除了他那饱满的精神和有趣的讲解之外,还有他循循善诱的上课方式——每遇到问题,总是会让我们先行思考,得出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并让我们大胆说出来,不管对与否,都会先予鼓励,再引导大家讨论,一起对初步的见解进行修改补充,长此以往,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变得越来越自信。这门课我们感触良多,无法一一枚举,现就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我们的感悟。

一、知识的积累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学期主要学习的是先秦到魏晋南北朝阶段的文学。老师一方面提纲挈领地介绍整体知识框架,让我们大体了解古代文学的线索,说好像是瓜藤,再在藤上长出几个金瓜,就是介绍若干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比如重点教学了孔子和《论语》,首先讲述了孔子由凡至伟的成长史,生动的故事化的讲述,一下子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战国时代,接着引导我们思考讨论了书名的含义,让我们明白了“论语”的意思是“孔子弟子经过讨论选择和编排孔子与弟子的言语的书”。老师借机巧妙地勉励我们也像孔子的弟子一样多讨论,做笔记,写作业,记录下来学习的收获。周教授还由孔子评论《诗经》引出文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但从文学理论角度,还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兴”为激发情志,积极有为;“观”为关注天下,洞察社会;“群”为学会沟通,融入群体;“怨”为勇于反思,敢于批判。深深地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一句也是孔子提出的。周教授让我们自己查过,在网上通常翻译为:“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诸夏国家中没有君主。”等我们查完,周教授问:“你们觉得这个解释好吗?”我们底气不足地说:“好像不太好。”随后周教授便让我们联系孔子的生平,结合时代背景去看,令我们恍然大悟。以往对这句的注释只会将关注点放到原句本身,没有置于孔子说这句话的历史之中,就句而句地翻译,表面上看似通顺,实则违背了孔子的本意。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主张礼制,在他的观念中,礼制是实现国家治理、家庭和睦、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当时,诸侯之间争权夺利,违背周礼,令极力维护周朝礼制的孔子十分反感,所以发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感叹,他是在批评中原诸国礼崩乐坏,批评当时君不似君,臣不似臣的社会现实。所以,应该翻译为“地域偏远的夷狄都尊奉君主,不像中原诸国视天子如同没有。”才更合情合理。

在讲授《谏逐客书》时,周教授先以故事的方式阐述背景,对照现实中沟通书信的写作案例进行讲解,同学们听的如痴如醉。通过古今案例对照,引发我们思考“这篇短短的奏章为什么能够说服雄才大略的秦王?”一下子就激发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于是就水到渠成地安排了相关作业,要求同学们自己通过查阅资料翻译全文,以此来探索李斯能说服秦王的真正原因。在下一堂课的教学中,周教授一边抽查同学的作业,一边让同学逐段翻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同时,带着学生理清了文章写作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接着就引发了同学们对“李斯为什么能说服秦王”的热烈探讨分析,兴趣非常高涨,都争先恐后地发表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老师一边听取同学的发言,一边在黑板上记下相关的观点,故而同学们的积极性变得更高了,最后再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这篇文章的成功要点,包括文章结构、修辞安排的合理性,切中接受心理的策略性,掌握劝说的方法和逻辑,达成有效沟通的方式等,让我们茅塞顿开。这堂课,我们不仅学到新知识,还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和点赞,大大增强了同学们自学的信心。最后周教授又布置了课下作业“分析李斯劝说秦王的妙处”来让同学们巩固这堂课学习的知识。

通过这样点点滴滴、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识积累,使我们在学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技能的提升

要想深刻解读一个句子,尤其是歧义句或有误解的句子,就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它在原文中的意义,需要查阅多种资料,比较研究,才能触类旁通,有所新见识。为此,周教授还建起了古代文学QQ学习群,同时利用学习通平台提供很多资料,让我们研读,比如周教授特地在其《对<论语>部分歧义句的新解与释义》论文中对“子曰:‘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句做出了新的释义。文中描述这句话的焦点是如何理解“女子”和“小人”,也对这两个词分别做出了阐释——“女子”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女”在古汉语中经常通“汝”;“小人”意谓小家伙,小东西。这句话译为“只有你们几个小家伙跟小孩子一样难教养啊!”让我们领悟到了研读资料、分析思考、选择取舍、综合判断的学习方法。

如果一开始,周教授就直接告诉我们“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意思,没有让我们自行思考,也未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那我们就只是鹦鹉学舌一样学会了这一句话的答案,而得不到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教授也时常用“教是为了不需教”这句话来教导我们,所以在课堂上他经常交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批判性思考,鼓励我们发言。这就有效地锻炼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周教授的课堂也不是采取传统的讲记模式,而是会利用不同的方式和资源来让我们扩展和加深我们对知识的汲取,比如他推荐我们观赏优秀的影视资源《山海经奇》《典籍里的中国》等,穿插讲述有趣的故事,比如大禹和涂山氏,令我们兴趣盎然,更容易深入理解和掌握。

周教授的授课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我们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就连最内向的同学,也能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周教授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改变了我们一直以来被动学习的态度,让我们知晓学习并不只是存在于课堂之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是学习。学习只能靠自己的自觉性和毅力,并不是别人强求就能有所成的。我们的专业就是培养语文老师,周教授的授课模式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启发,让我们可以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以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更有效地接收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

三、心灵的成长

上完这堂课,我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拓展了思维,还对自我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对古文学习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教育教学的能力也有所进步等。在课程中,最能让我们引起情感共鸣的莫过于《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在课上,老师一边引导同学们思考讨论,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记录下来作者是如何“用奇笔写奇人”的叙事结构,巧妙地将同学们的思想紧紧吸引到文章所记叙的历史人物故事之中,生动地感悟到冯谖是怎样欲扬先抑、择主而侍,又如何报答知遇之恩、为孟尝君狡兔三窟的个性鲜明的形象,通过分析,让我们认识到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可贵精神。

除了上述文章,在课上,我们亦学到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要有“君子坦荡荡”的胸怀,有“检身若不及”的品行,有“不傲才以骄人”的态度,以及“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素养。在一次次学习经典文献中,提升自我的文学涵养,传承优秀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谦逊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培养良好的习惯。

另一方面,信心的增强也是我们又一宝贵的收获。我们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出来的学生,我们害怕回答错了会引来老师的批评,害怕回答错后老师失望的眼神。但在上过周教授的课后,我们对于回答问题的畏惧大大减少。在周教授一声声的鼓励中,我们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并且,变得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会再因为畏惧而掩埋自己独特的想法。也让我们对以后教授学生有了新的感悟,为成为一名更好的人民教师而不断学习。

遇到良师是一件非常困难且极其幸运的事,这样的人,寥寥无几。周教授不仅有着渊博的知识,更在我们迷茫时提供帮助。周教授的教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在于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再次感叹,得遇良师,真乃人生幸事也!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68385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