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界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界动态

杨建波会长:大数据时代,让语文回归语文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 点击次数:1363 次   更新时间:2016/12/1 文章录入:珍珠鸟

      首先声明:我不守旧,与大家没有代沟。我可能比一般的老师更早使用PPTPPT的优势不言而喻,我的《大学语文教学论》对此也作了论述。但我不会本末倒置,不会丢掉语文之为语文的东西。认清大学语文的性质,才知晓语文课怎么上。这话好象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前面已论,“语言”是大语的本质特征。如果丢掉了“语言”这个特性,也就丢掉了语文本身。这个界定也许大多数人都没有异议,但真正在施教过程中往往就容易把语言忽略了。语言是情感、是思想,是有想象功能的。大语教材中大多数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或是准文学作品。而文学恰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与音乐美术不一样,因为它不能直接诉诸人的视听感官,语言的形象是间接的形象。因此老师教学时必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语言还原成有色彩的画面、有情感的声音,从而呈现出事物的形象、场面,让学生通过这形象领悟语言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美感和受到教育。大学语文的功能就是以经典作品为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欣赏语言、阐释语言,陈洪教授说“语文本位”,这就是语文本位;谭帆教授说“享受语文”,这才是真正地享受语文。

这几年,似乎没有人不用多媒体上课了,似乎不用多媒体就没有进入电子时代,就落伍了。于是语文的本位被丢失了。上课时手忙脚乱,电脑、课本、讲解、学生,不知顾哪一头。运用多媒体上课最要紧的是处理好师生与电脑的关系,处理好视频资料与文本的关系。最忌讳的就是以课件淹没文本、用视频替代师生对语言的品味。否则既丢掉了语文的特质,也丢掉了教育的主体。一堂课下来,音乐、图片、图示、表格、动画、文字资料、影视剧节选等一起出动,轮番轰炸。当时可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是热闹之后学生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印象?这样的课也许是最容易上的,只要事先把课件做好,上课点点鼠标就是,不需要什么授课技巧。当文本与学生都被忽略的时候,从教者本身也似乎变成了机器。师生享受的不是语文,而是课件。真正的语文老师,真正的语文课,是要以文本本身的美感染学生,以语言的魅力征服学生。语文教师那一张嘴就是艺术,胜过任何最完美的课件。否则怎么叫“语文”。所以只有一句话,大数据时代,让语文回归语文。当然这不是说不要电子手段,而是要用得恰当。关于这点,我在《大学语文教学论》中已作过阐述。

至于翻转课堂,是一个全新的名词与概念,却不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其实许多老师早就在“翻转”。比如我的“拈精摘要”模式就格外强调学生课下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一篇教材或一单元教材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既为拈精摘要,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可能样样讲到,“精”与“要”之外的东西(甚至包括“精”“要”之内的东西)就要靠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课下去查阅资料、记下疑点、撰写提纲甚至发言稿。这样课堂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讲解、质疑与讨论才能进入佳境。至于查阅资料、记下疑点、撰写提纲或发言稿是用电子工具还是用纸质工具、是用键盘还是用钢笔,还是两者兼用,应由学生自己决定,不能说用电子手段就是翻转,否则就不是翻转。鉴于学生疏远纸质阅读物、书写能力差,提笔忘字的现象,我其实更主张学生尽量利用纸质工具书、尽量用笔写字。翻转主要是看其实质,看其是否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不在于形式。

现在MOOC又成了潮流。可是慕课的发源地美国似乎还没有我们有热情。慕课的作用就是让没有条件到现场聆听教师授课的学子能实现听课的愿望;同时让精品课、一流课借助网络广而传之,实现资源共享,惠及所有的教师学子。但凡成潮流的事都应谨慎,对待慕课,学校领导与老师本人都应谨慎,不是一流,不是精品,切勿拍慕课。你的课确实成了“资源”,值得大家共享,当然可以而且应当拍成慕课,否则有什么理由去拍呢?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应掌握运用网络获取资料的手段。我在这方面还是小学生。但我以为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做网络资料的搬运工,在利用网络时要超越网络。“只有我知你不知”的时代过去了,网上的东西教师可以获取学生也可以获取,故应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让网络为教学服务。至少网上现成的东西我不讲,我要讲的是经过自己提炼概括、有自己个性的不可复制的东西,是网上找不到的东西。

教育“云”当下又成为教育界最时髦的名词。教育部2016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1127号在武汉四中召开。武汉中小学应用“云”平台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受到全国关注。“教育云+课程”、“教育云+课堂”、“教育云+教师”、“教育云+学生”、“教育云+评价”、“教育云+管理”的模式,突破了课堂空间与学校围墙的限制,开启了电子教育的新时代。但是千万要预防老师离了机器与网络不能上课,学生离了机器与网络不能学习的状况。当纸质的教本被摒弃,学生人手持一个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课时(《长江日报》刊登偌大照片,学生上课不要课本,人手拿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师生是否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人性是否被机器异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否能传承?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也许将来,教育进入一个完全没有纸、笔与教材的时期,电脑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工具,那又另当别论。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86160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