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校园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

周金声: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

作者: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438 次   更新时间:2017-2-18 文章录入:珍珠鸟

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

周金声

 

大学校徽、校训、校歌是大学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征。本人结合对校训的体悟和本校特点,创作了多篇歌颂湖工的诗歌,选其中一篇加以阐释,以表本人对学校的挚爱和期望之情:


巡司河畔,

工业殿堂,

风华贤俊汇大江。

厚德弘毅逐真理,

思睿博学力行强。

通慧修正能,

青春醉书香。

绿滋兰蕙,

文化灵泉,

九衢黄鹤楚天翔。

格物求实善利器,

创新育智绽梅芳。

桃桂红房美,

南湖碧水长。


开头起于湖工大依傍的巡司河,师生们爱称其为“寻思河”。河边有杉树林,林中小道常见学子徜徉交流,读书朗朗,是一道特色景观。这条古老的水脉连接长江,汇入大海。传说不远的南湖曾有一条大鲶鱼受仙道点悟,立志打破只有鲤鱼才能修炼成精的宗门成规,潜心修行数十年,终于由此冲开河道直通长江,奔向大海,完成了修炼成龙的宏愿。这里借河起兴,隐喻我校与五湖四海一脉相连,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又有奔涌壮阔天地的追求。紧接着自豪地盛赞“工业殿堂”,突出我校工业大学的名号。面对以绿色科技为领先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和社会转型的机遇,我校积极倡导“绿色工业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努力创建德育之深滋、文化之厚重的现代绿色工业品牌大学。美丽的校园就座落在巡司河与长江构成的大写的“人”字之间,汇聚了众多的“风华贤俊”,表明我校人才济济。所有奔赴湖工大的学子都像志存高远的鲶鱼那样,胸怀江海鸿梦,欲有所为,自有一种突破成规一往无前的气象。

“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是湖工大校训,分别嵌入诗歌之中并加以阐发。《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周而复始,永无止息,君子观此象,当努力奋斗,永不停息;大地水土柔韧恒久,君子应脚踏实地,温柔敦厚,勇担重任。《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朱熹注解:“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以此勉励学子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勇于担当。青年学子最高的理想追求应当是探索真理。大学生正当青春华茂意气风发之际。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是多梦的时节,是寻求真知获得成长的最佳时机;但也是容易迷失于梦幻的季节。“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歌德)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要“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校训)。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都强调人之成功一要志向远大,二要博学多思,三要坚毅力行。诚如《中庸》所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行”“笃行”就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强调的执行力。杰克·韦尔奇说:“个人的执行力是个人成功的关键。”行力决定竞争力。“博学”是基础,在信息爆炸时代,多掌握一些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诸如语言文字读写、多媒体采制、网络技能等等,才能真正做到:足不出户,通晓天下大事;咫尺视频,阅尽人间春秋。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学习观强调博学更要精取,要用心慎思,还要培养睿智。“思睿”即敏锐思考。纵然条件有限生活难,艰难终会玉栋材。修德立志,要落到实处,就要像屈原那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既要重视修炼内在的美好品质,也要重视培养实践才能。孔子称:“皆以修身为本。”现代人才学心理学逐步形成了共识,成功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的心态(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要不断地激发人心之正能量,即摆脱依赖和埋怨心理,提升意志力和自控力(韦恩•戴尔《正能量》)。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这里将屈原“修能”理念与“正能量”理念结合,表达湖工人不畏风雨困苦,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青春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探索真理的过程就是培养智慧,追逐真知灼见就是积累终生的财富。我校正门前的桥叫“通慧桥”,正好吻合大学的职责,大学就是要将学子引入智慧的天堂,饱享书香的滋润,孕育无穷的智慧,最终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段以“绿”字引领,与《离骚》名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滋兰树蕙”组合为“绿滋兰蕙”,喻指湖工大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特别重视绿色工业、绿色文化和感恩教育,像阳光绿水浸润了学子的心田,情谊绵绵,携手奋进。《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古以金兰之交比喻朋友间的同心合意、生死与共。这里自然也暗含湖工师生情谊,为结尾表达高山流水之意埋下伏笔。“文化”出自《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文解字》解:“化,教行也。” “人文”喻指人事条理,“化”有教化、风化之意,“文化”强调的是人文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精神实质和内涵就是要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

“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巡司河上游有江夏灵泉山,是历代文脉聚集之地,人才辈出,古有灵泉八大家的佳话。唐时名臣李磎、李允父子在灵泉山建万卷书楼,“形胜甲于一邑”。明代时,李氏家族迁至李家墩,我校正传承其文脉。仿佛是先人才情化作了灵泉,汩汩不绝;又仿若是先贤的文气注入我校的血脉,化育生灵。大学要以教化人性为根本目标,要力求使大学的每一个人懂得人生权利、人格尊严和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大学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项工作都要以尊重人、关爱人、育化人为基准。由此培养出一批批有修养的文明人,去泽被天下。21世纪是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时代。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分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科技是发动机,人文文化就是方向盘。把握好这个方向盘,营造一个平等、关爱、民主的人文环境,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唯有凝聚而不散驰的心灵,才有可能理解真理、贯彻真理,成就科学世界的功业。在这样一个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滋养人才的校园,师生可以“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心灵自由飞翔,人格获得尊重,“极目楚天舒”。“九衢”是“九省通衢”的缩写,“九”是多的意思,“衢”是道路,指大武汉地处华中,四通八达,水陆空畅通无阻,是现代化大都市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作为省属重点工科院校,占据着地利之便。“巡司河”贯通长江连接着五湖四海;校正门“通慧桥”,意为通向智慧的桥。向内,广纳有志青年,送入知识的殿堂;向外,源源不断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当今科教兴国的大好机遇,有了这样的“人和”,就可以充分发挥“地利”的优势,一展身手,放飞理想。

然而,“志当存高远”,还须“千里始足下”。“格物”出自《大学》,意指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事物内在本质规律,如杜甫《曲江》诗所言:“细推物理须行乐,莫使浮名绊此身。”这是习得科学技术的根本法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格物”要“求实”,注重实践,身体力行;既要刻苦钻研,殚智竭虑,就像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教导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更要敢于创新,勇于创造,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腾飞。“擅利器”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缩写,既鼓励人人术业专攻,形成专长,又启迪学子要善于掌握方法和最便捷的工具,如此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效率,为个人和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证。

被誉为花魁的“梅”是武汉的市花,她冰枝嫩绿,疏影清雅,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她花色美秀,幽香宜人,却又“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梅花绝句》);她“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被历代赞为“人奇志奇胸磊落,是花千古无枯荣”的高格雅士。由梅使我们容易联想到“梅花香自苦寒来”,激励我们拼搏奋发;也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爱国诗人陆游,他那“一树梅花一放翁”的壮怀,极能鼓舞学人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世界。“梅绽香”意在自勉自励用热血浇灌理想的花朵,装点祖国江山。梅的精神渗透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我们将在科学研究和一切工作中,都以梅这种不畏艰险、笑迎春天的精神支撑;要像陆放翁那样报效国家至死不渝。

学校是我们求知、生活和展现才华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校临近南湖,登楼可眺南湖粼粼碧波;校园中有两处桃园,每逢春季红花竟艳,成为靓丽的风景;桂树是我校最多的树种,金秋时节满园桂香扑鼻;在绿树掩映中,那一幢幢被称作哈佛红的老红房子,是最具特色的历史印记……我们无论在这里留守多久,这一切都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在我们的血脉中化作母校永不褪去的因子。自古以桃李喻弟子贤才,天香之桂与贵谐音,“桃桂”隐喻湖工大珍爱莘莘学子。今天我们从母校汲取浓浓的乳汁,明天我们将用自己的才智回报母校;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将为我骄傲。我校处在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古城,更能体味涓涓校友的深情厚意。“南湖碧水长”隐含古琴台的典故,伯牙子期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不渝忠诚,永远拨动着湖工大师生的心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性的高蹈和古乐的浑厚孕育出了一份杳渺的情怀,旋音袅袅,楚韵悠悠,正所谓:“指波弦雨听来真,玉轸泉溜岂易闻。涤尽凡情思远举,更于何处访高人?”这里用此典,紧扣江河灵泉,呼应绿滋兰蕙,表达湖工大同学、师生、校友情谊天长地久;也征兆着我校必将长盛不衰,声名远扬。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201958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