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凡云:学语文教材内容及教法改革初探

作者:曾凡云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421 次   更新时间:2017/12/15 文章录入:珍珠鸟

学语文教材内容及教法改革初探

凡云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430200 )

内容提要:根据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本文在对大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素养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大学生的应用语文能力和素养尚未达到社会及企业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面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素养之间的落差,本文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改革,应该在课程性质及定位明晰的基础上,着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材教法 课程     高等教育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其中,关注的焦点在于,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中小学语文所学内容是否已能满足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梳理。

1.本科、专科层次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调查

就目前中国的大学录取标准,大学分为“985”、“211”为代表的一类本科高校,而这类学校中,又分为重点高校(或高校中的重点专业)和一般一类高校,在此之下的二本高校,以及属于另一序列的职业类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

1.1高考语文分数调查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和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高考的总分,是决定一位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哪一类高校、哪一种类型高校的主要依据。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录取分数。以湖北省2017年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重点高校的分数线一般都在600分以上(总分750分,语文的卷面总分为150分),本科第一批:理工484分,文史528分;本科第二批:理工345分,文史406分;高职高专理工、文史类:200分。体育本科307/术科350,专120/术300。艺本:美术舞蹈275、广电播音表演372、服表312、音乐290,专120。单就总分来看,第一批的最低分数线为理科的484,而音乐专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120分。

从语文的高考分数来看,本科的最高分可以达到145分左右,一般的本科生分数主要分布在100-120分这个区间,最低分也在80分左右;而专科层面的最高分可以达到126分,主要分数在80-110这个区间,最低分为40分左右。平均来说,本科的一般在110分左右,专科的在80分左右。也就是说,按百分制记分方法,一般的本科生的分数在60分以上,而专科生稍低,接近于60分。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课的基础来看,本科、专科的相同点是面对的学生基础差异比较大,而专科与本科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异并不太大。

1.2学生应用能力调查

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在本台都做过关于语言文字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重庆电视台方言节目《雾都夜话》、安徽电视台的《超级演说家》、以及《中文大专辩论赛》等,各大电视台组织的这些节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研究和运用。参与这些节目的嘉宾行业广泛,从学历方面来看,不仅有博士、硕士,而且还有不少中、小学生。从播出的电视节目来看,很多中小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其能力并不一定低于大学生,有的甚至比专业的博士生的水平还高,虽然这只是众多中、小学生中的极少数。

另外,也有不少中、小学生所进行的文本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最著名的是韩寒及其创作的《三重门》。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现实状况并非如此。

笔者从2008年开始,第一次授课时,都会对所担任的班级的学生进行语言应用能力进行简单测试。测试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请假条,请假的时间为一个月。其中80%以上的同学的写作基本格式正确,但完全合格的请假条不到总数的5%。最主要的是因为设了一道“坎”,即请假时间为一个月。很多同学都因为这道“坎”而无法正确地运用相应的文字进行表达。如称呼不对、个人介绍不明晰,请假的起止日期不明,请假理由不充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从总体上看是语言文字运用水平,但仔细分析原因,却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考对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的考察的不重视(高考的应用性文体知识考察分数为5分左右),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二是学生缺乏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的经历和经验;三是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由于班级人数太多,缺乏个性化的引导和指导。但其本质原因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明晰或是缺失。

1.3.现代企业及行业对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

如果说中小学学毕业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其影响主要是在于是否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学校,而大学毕业生(除少数继续学习外)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则对其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自1992年以后,大学生就不存在毕业分配一说,学生就业都是进行双向选择。随着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而互联网及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毕业也就由单纯的就业,演变为就业+创业的模式。无论是就业也好,创业也罢,对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企业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市场划分越来越精细,对员工的沟通、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求。他们对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要求,是招之即来,来之即用,一般不能或不愿意进行长时间、大幅度的培训。这一点,在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而这些要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没有达到或是无法达到的。

2. 大学语文的性质和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伴随现代大学在中国设立而诞生的课程,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是教师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社会不太满意。这三个不满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只不过其存在的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怀特在《教育的意义》一书中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作为一门建立在中小学语文基础上的,教学对象多为二十岁左右,语文基础差异大,个性强烈的大学生而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既应该有它自身的内容及目的,也应该有作为语言教学所依附或派生的其它教育目的。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公共类课程,从其名称看,它应该是有别于中学语文、小学语文的另外一门课程。一是它是大学这一高等教育里的一门课程;二是作为一门课程,它也应该有它自身的内涵和外延,是一门有大的学问的课程。

《礼记·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作为大学语文课程,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其性质和定位问题。

2.1大学语文的性质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首先应该弄清楚、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它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

从中小学语文国家标准来看,教育部比较统一地将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最基本的特性。这一属性,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专家也认可,认为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点,包括提倡真语文的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浙江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教授,湖北的杨建波教授等专家学者都认可。只是大学语文课程更应该注重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这一问题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湖北大学的杨建波教授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更强调其人文特性;而何二元教授认为“许多人看轻工具性,把语文定位从工具到人文说(看)成是一个进步,或者想当然地说中小学语文讲工具,大学语文要讲人文。其实工具的意义绝不低于人文”;王旭明则更倾向于“工具性”,笔者更倾向于王旭明社长的观点。

2.2大学语文的定位

根据现在中国内地大学开设课程的情况来看,一般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都是非汉语言文学(中文)专业。也就是说,这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方向中,对语言文字表达有一定的或者说有较高的需求,但不是以此为生,语文素养只是这些大学生众多素养中的一个。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定位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句话中,首先肯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这一点与1978年刚恢复高考后的几届学生比,学生语文学习的系统性更强、基础更扎实),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个人需求及人格发展,对其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次,高中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不是就业,进入职场,而是进入大学,其语文课程中培养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探究能力,主要针对学生的升学需求及未来的发展。

大学的语文课程的授课对象,绝大多数不是继续接受更高、更深层次的教育学习,而是进入职场。那么,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所开设的众多课程之一,它也应当、有义务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在现阶段,在国家对本科和专科教育的理论课时都有比较严格限定(本科2400,专科1800),大学语文如果不能真正完成其所能承担的任务,解决所能解决的问题,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难以得到社会、学生的认可了。

基于对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定位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的定位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性来看,它应该以语言为中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服务,同时也为学生的后期就业与创业服务。二是从人文性来看,它需要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据此,大学语文的定位是:大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和职场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品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

3.1杨建波教授在2016年全国大学语文年会(湖北)上提出大学语文的概念,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品味语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阐释语言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探讨如何将语言的规律性、实用性、艺术性、审美性、民族性、文化性组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并授予学生的学科。”这一概念认为,大学语文最基础的层面是语言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工具性),在此基础上,探讨语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人文性),并将二者融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变成大学语文的两张皮。

3.2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据统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目前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有1400多种(也有人说200多种)。这些教材的编写者们都根据自己的认知及教学经验,对大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但大多数教材都是从教的角度,即传授的角度进行编写的;周金声教授在2006年主编的《实用语文——沟通说写教程》(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即从接受的角度,从语言习得者运用需求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编写。

虽然教材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课程讲授时的案例,但从选购和使用教材的教师来说,对教材的挑选是一个认同和认可的过程。即教师在选定教材时,对编者的理念是认同的。这种认同,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去接受。因此,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前,就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3.2.1要注意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大学语文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是在高中语文课程讲授和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编者要对教学对象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程度等进行更详细的调查了解,其选材的内容才会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至少不会出现某些教材中所选定的篇目,是初中、高中已学过的内容,让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不过如此,是一门高中课程的重复。

3.2.2增加实用文书比重

编写者在编写时,要修正某些传统认知,即认为人文性或艺术性只能通过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实用性文章无法传达人文性。

在选材上,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需求,增加实用性文章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使学生意识到生活或工作中的文章写作活动,不是单纯的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而是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其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沟通技巧、沟通礼仪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在具体写作中,不仅要注意信息简洁、明确的表达,还要注意语言的语气,受众的接受度等。

3.2.3注意教学材料的难易程度

学生经过十二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语文素养差异性很大;而且网络发达,学生可以从很多渠道接受信息。如何定位教材的难度,使高、中、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有收获,对教材编写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3.2.4教材的编排体例

教材的编排体例,也需要适应学生学习阅读、学习的习惯。教材编写需要严谨,但严谨并不一定就是板着面孔。民国时期的开明小学语文读本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教材是让学生读的,学生只有喜欢教材,才会主动去阅读教材,领会、理解编者所希望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达到编者所期望学生具备的素质,拥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教材内容选择上不仅要强化其核心的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还要注意人文性和艺术性。

4.大学语文课程教法更新

教学方法的更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不太严谨的说法。要更新教学方法,得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教师没必要过分地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或生涯发展给予过多的重视。但这一理论,在现在的大职业教育学观中,需要予以更新。

马兰(SidneyMarland)在美国中学校长协会(NASSP)1971 年度大会上明确指出,“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职业教育。不过,必须明确指出,今天所说的职业教育,不再只是某种特定技能的训练(Vocational Education),而是一种帮助人们在整个生涯过程中始终不懈地努力追求职业能力的进步和提高的活动(Career Education)”。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现代大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必要为学生的生涯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为“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师的这三个作用中,传授是作为重点的。1983年,王策三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文中,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二元教学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文中提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二元中,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即二者谁更重要呢?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合作教育”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下,作为教师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对现阶段的教学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中,要从领导地位、替代地位逐步,过渡到组织、参与的地位。

总之,大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势在必然。这种理念的更新一是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学情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理解和肯定。

4.2新教育技术运用

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教育部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中小学教师每5年培训学时不少于360小时。

教育部虽然未对大学教师提出明确的限定,但国家教育部近几年以质量建设、内涵建设为抓手的骨干校建设,以及教师信息化技术比赛、微课比赛,从某种程度上是对高校教师的一种激励和鞭策。而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学语文教学也是具有很强的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网格化教学及翻转课堂的走红,也给大学语文差异化教学带来方便。网络的发展,大数据的运用,包括自2008年开始上线并蓬勃发展的慕课(MOOC)平台,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带来方便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在传统的PPT教学的基础上,新的视频制作软件、图像制作、影音文件制作、录屏软件、GIF制作软件、蓝幕云班课程软件等新型软件及小型的APP,已逐步被教师接受和运用。

学习并熟练地运用新的教育技术,有利于教师选择更为适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手段,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4.3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技术的更新,网络速率的提升、网络使用费用的降低,以及无线WIFI在教学中的使用,使以往教学知识点的传授,主要依赖课本和教师讲授,变成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联合使用,并使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有效的拓展。

教育技术的更新,使以往针对学生人数多,学生素养差异大等消极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得到有效的缓解。 而虚拟实训室、动画GIF进行的抽象内容的具像化,可有效地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也为教师进行小组教学、仿真模拟教学提供方便。

基于数字传输的视、音频软件,如微信、QQ等,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适度予以拓展,缩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度更进一步降低。

云班课程等APP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即时性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和评价成为可能。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更合理地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能,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大学语文课程社会评价、学生教学评价提高的契机。

小结:大学语文课程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后,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困难的时发展期,据付成波课题组的《山东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重点课题)调查表明,山东省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占总数的44%,这一开课率,显示了大学语文课程所处的地位。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从教者,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好新闻媒介,提高管理者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从而重视大学语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研究,做好大学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并通过教材建设、教法改革等,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使大学语文的学习,在学生专业学习及后期的就业创业发挥更明确、更大的作用,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0

[2]赵丽玲,何二元.务必重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属性[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6)80-83

[3]杨建波.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4] 何二元.大学语文与人文性——全国军队院校会议报告,大学语文研究,2015.12.13,http://www.eyjx.com/view.asp?id=7566

[5] 张彦. 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9):9-11. [2017-09-19].

[6] 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J],时代教育 2008(4)

[7]蔡驎.美日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型与普通高等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81

[8] 尹佳,高守林,卢蓓蓉.美国《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6.8(10-17)

[9] 教育部:中小学老师5年须培训360学时,央视网 2017年09月01日,http://news.cctv.com/2017/09/01/ARTIrgPbFv3UnXbYrzkwEko9170901.shtml

曾凡云(1974-),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应用。


读文结论:大学语文研究方方面面,任教于高职院校的曾凡云老师提交的论文专注于“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和创新”。论文从高考、在校和企业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调查入手,现状是不合格居多。原因很多,根本原因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定位问题没解决。这也影响到教材的编写。提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定位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性来看,为学生的后期就业与创业服务。二是从人文性来看,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并列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

此论文的优点是,站在宏观的视野上,对高职微观提出问题和对策。高职大语在质量和方法上,的确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3080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