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 毕耕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系华中农业大学校级教研课题,于2018年9月获批立项,2019年12月顺利结束,结题考核为“良好”。主持人为毕耕,参与者有方宪、潘纯、陈朝鲜、田志勇、兰霞、金艳、李利民和袁琳等老师。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使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为其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和范例。
1.本项目的研究背景与思路
本项目研究是在中共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在全国教育战线引起了热烈反响。各高校迅速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大力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并出现了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我校管理部门也及时推出相关研究项目,动员和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于是大学语文课程经申报而被批准成为我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
本课程的建设思路,是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深度挖掘大学语文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和感染人。同时,本课程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材的目标,按照教学目标明、课程设置精、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活、教学效果优的原则,构建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通过对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的改革与试验,探索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育与实践体系的改革道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根本任务,按照教学目标明、课程设置精、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活、教学效果优的原则,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而制定新颖、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内容规范标准,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优化。
(2)修订教学文件。在教学改革目标的指引下,严格依照学校的规定要求,重新制定和修订各种教学文件,包括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导学方案、教案讲义、教学课件、教材和教参等,并注重引进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3)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要求,大力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彻底摈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探索自助式、专题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方法,并通过网络、电脑、手机、动漫、视频、微信等现代技术手段,构建师生互动、精讲多练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4)加强课外活动。在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之外,还注重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学校向社会发展。指导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和机关单位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开展课外阅读、专题演讲、文艺创作和新闻写作,以及民间文学、乡土作家的田野调查和采风等活动,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5)改进考核方法。改革传统的考试与成绩评定方法,采取全程跟踪和过程评估的方式,依据实际语文能力、演讲表达水平、习作质量与数量、课堂表现与考勤记录等,综合评定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并最终确定以平时成绩和考查成绩各占50%的计算方式来评定总评成绩。
3.本项目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建设思路新。以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的示范性精品课程为目标,从教学观念到目标、从教学内容到形式、从教学手段到方法等各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最终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育人目标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深入认识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历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国、对母语、对传统的认同和热爱,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能力。
(3)教学内容新。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一般知识,学习并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重要文学流派、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学习中国诗词曲赋的一般知识和方法,了解中国文学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学习他们的崇高人格和高尚情操,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4)方法手段新。借助网络、电脑、手机等现代技术设备,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的专业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结合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强化实践训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参与、内化吸收和实践运用,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系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效果
(1)预先制定研究方案。为了完成本项目的任务与目标,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集中开会研讨、个别沟通和网上交流等方式,制定目标要求,确定时间进度,撰写工作计划,分派工作任务,落实人员职责,并加以督促检查。同时,动员和鼓励国学部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以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实施三轮教改试验。本项目自2018年9月立项以来,分别在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和秋季共三个学期开展了三轮教改试验活动,教师参与积极性高,参与人数累计11人次。教改班级既有专业班级,也有临时班级,累计达11个。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涵盖全校各个专业,累计人数达到1295人次,并完成课程作业、调研报告和文学创作等超过2000份。在教改实验过程中,特别注重征求师生的反馈意见,收集学生作业,做好试验记录,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和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和修改完善。
(3)进行语文知识测验。在2019年10月间,对本学期开课的5个班级学生进行大学语文基础知识测验。本测试题共有30道,为单项和多项混合选择题型,并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进行,网址为https://ks.wjx.top/jq/47978585.aspx。从测验情况来看,共有519人参加,及格率普遍较高,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得分很低。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开展教辅工作;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进而增强学习动力和自觉性;同时还可以与期末成绩加以比较,分析教学效果和学习进步情况。
(4)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课堂发言,加强互相交流。在期末要求学生提交课程总结,制作PPT进行汇报,并让学生进行评议。在课外学习方面,要求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以及开展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活动。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与文学采风活动,调查家乡的作家及文学创作情况,以便了解他们家乡的民俗风情,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举办各种专题讲座。邀请国际国内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活动,交流研究成果,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外活动。例如,由毕耕邀请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大学东方学系汉语教研室主任法丽达··吾拉孜肯教授来校讲学,就国际汉语教育、哈萨克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同时,还通过举办国学夏令营,邀请李敬一、卢小俊、李幼平等专家进行讲座,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6)召开学术研讨会议。2019年7月17日至20日,在我校举办湖北省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和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培训会,有40多所普通高校和军校的150余位教师参会。会议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为主要议题,就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由毕耕作专题报告,汇报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此外,毕耕还在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上宣读论文,对吟诵、吟唱等教法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多家平面和网络媒体均有报道。
(7)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现今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权威1篇,C刊3篇,被转载1篇。其中,毕耕撰写的《重温党史经典名篇,牢记初心使命》发表于著名报刊《光明日报》,并被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和北京日报等20多家网站转载。另有论文《中国人的读书观》被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本土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获得2019年武汉市第16次社科成果优秀提名奖。此外,课题组成员方宪、陈朝鲜、田志勇和李利民等均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
尽管本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课题组成员上课任务重、时间紧、头绪多,以致有些研究设想和任务目标尚未全部完成,需要再进行一两轮的试验工作,以便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另外,还需要不断深化认知,加强理论探讨,提高学术水准,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作者毕耕,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传播学研究生导师、美国普度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大学语文论坛》辑刊编委、中华大学语文网站创办人、湖北省社科联委员、武汉市社科联委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农分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