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云:博士之殇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位博士因为新冠呈阳性,为了避免妻子和女儿被感染,于是一个人独自去隔离,但因为晚上高烧未得到及时救助而不幸离世。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心痛的消息。一是博士还很年轻,二是小孩还小。本来独自隔离,是为了保护妻子和小孩,但却让妻女永远失去了依靠。
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疫情之初,倒情有可原,因为我们大家对疫情及其危害都不太了解。但却发生在第3年末,在国内外已经完全开放的时候,尤其让人痛心。我想,作为博士的妻女,如果知道是这个结果,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博士一个人隔离的。如果博士知道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他可能也会有另外的选择。但意外还是真实地发生了。
普通老百姓没有因为隔离而丧失生命,但是这位博士却在隔离中失去了生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在这里不想过多讨论博士去逝,是因为收入太低,为了节省费用?还是因为单位保护不力,没得到及时救助?抑或是其它。因为所有的讨论,对一个已经逝去的生命本身,都毫无意义。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说一农妇不小心进入一个博士QQ群,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如果一滴水从万米高空落下来,会产生多大的破坏力?博士们讨论了很久,谁都说服不了谁。这农妇看得急了,说了句:“不就是下雨吗?能有多大破坏力。”虽是故事,却道出了对博士的揶揄。
查找《古代汉语词典》,有关“博”字的解释有六个。一是“大”,二是“广阔、宽广”,三是“宽度”,四是“广泛、普遍”,五是“丰富、多”,六是“读取、换取”。有关“博士”基本释义有三个,一是“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二是“古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是“旧时称服务人员”,如茶博士。《词海》则解释为“战国到明清掌管图书,通晓古今,以备顾问的高级学官。”
从“博士”一词的产生,到现在专指大学的最高学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博士都应该是人群中最闪亮的一群人。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认知层次,都应该高于常人。我们常说 “他山之石”“举一反三”,作为在某一方面具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人员,怎么就变成了被普通人笑话甚至揶揄讽剌的对象了呢?
这些年,关于博士的负面新闻屡见网端,有贪污受贿的,有学术不端的,有学术霸凌的,有被潜规则的,有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还有所谓的“砖”家,胡言乱语蛊惑人心的……本应是高级人才的队伍,却经常犯常识性错误,本应是严谨的科学人才,却自以为是地在非擅长领域指手画脚,成为笑柄。
随着高等院校高水平办学的提出,博士会越来越多。按现在的说法,博士是专才,但我个人以为,博士首先应该是人,其次才是人才,才是高级人才。对于一些普通人都应该具备的常识,怎么到某些博士这里,就不好使了呢?
看来,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改革的必要,是到了应该加强通识教育的时候了。我们不能让我们好不容易培养出的高级人才,变成“腐儒”,变成所谓的“呆子”“傻子”。我们虽不能强求博士在每一领域都强,所有的博士都是通才,但最起码,得让这些博士们,具备应该具备的常识。
这位年轻的博士已经去逝,实在令人惋惜。但在惋惜之余,我们有必要在学校教育中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年轻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真的不希望看到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作者简介:
曾凡云,男,1974年生,土家族。湖北建始人,现居武汉。高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文写作和创意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