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语文技能与通识教育双管齐下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2187 次   更新时间:2015-8-21 文章录入:

语文技能教育语通识教育双管齐下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开课现状很不理想,学校不重视,领导不支持,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危机深重,令人堪忧。症结在于大学语文在民族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定式中缠绵悱恻,严重地脱离了国际现代文化教育实际。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是普通脑力劳动者。由此,大学语文也要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实施劳动者素质教育,要与语用环境结合起来,不仅有人文通识教育取向,更应重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母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战略运行中应该有所担当。大学语文履行教育使命的路径是语文技能教育并人文通识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用教育,母语教育,技能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开设面向所有学生的大学语文课”,但大学语文的开课现状很不理想,全国各类高校的情况基本一致:外语教育火爆,母语教育式微,学校不予重视,领导不予支持,学生普遍厌学,老师大多厌教,大学语文危机深重,令人堪忧。大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学科教育说,也有通识教育说;有工具教育说,也有人文教育说;有国学教育说,也有普世价值教育说;有文学主导说,也有文章主导说;有思想情操熏陶说,也有听说读写训练说;有基础教育说,也有技能教育说;有主干、主修课程说,也有公共任选课程、敲边鼓之说;甚至有持“高四”(高中四年级)语文说的。其中“国学说”占主导地位。母语教育在高校中地位的失落令人心痛,发人深思。1983 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大学语文教育的失落,症结在于大学语文在民族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定式中“克己复礼”,缠绵悱恻,严重地脱离了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战略运行实际。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责任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科涵盖宽泛、实践性很强。大学语文的阅读材料和教学案例取材广泛,具有学科综合化特点,可以实行能力的多向度教育。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文章叫《语文扩展教学论》[1],另一篇叫《语用语文课程论》[2],比较透彻地表达了这种多向度语文教育思想,也坦诚地道出了对“国粹”教育的深切忧虑。语用语文课程设计不仅可实现高等语文技能教育,亦可实现大学人文通识教育,可谓双重责任“一肩挑”。

(一)古今中外启示深刻

中国古代没有学科教育,只有一门语文教育。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而是单纯追求读书做官的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和执政能力培养的读经教育。十年寒窗,专事“苦读”。面向的不是职场,而是官场,不是普通劳动者,而是专职统治者,是一起拥挤一条独木桥的科举应试教育。如果不能金榜题名,就是准书呆子一个,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脑残人、废人。这样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不仅误人子弟,而且祸国殃民。在我国,其他学科教育容易引进世界先进模式,唯有语文教育与传统读经教育血脉相通,难以自拔、难以自新。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现代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就非常重视语文教育,语法、逻辑和演讲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古罗马的盖世英雄凯撒大帝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不仅善于雄辩,而且善于写作,还是著有《高卢战记》流传于世的文学家。西方世界的这种重视语文能力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有一个叫王爱娣的作者写了一本书,叫《美国语文教育》[3],“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是美国语文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所谓“科学主义”,用中国文化中的类似说法叫“道法自然”,“实用主义”与我们所言“学以致用”的意义基本相当,美国人的做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体系并不冲突,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和反思。

这是两种语用教育反差很大的教育模式。“官本位”是东方中国的元叙事语境,所以在汉语里,“官人”“官腔”“官场”“官司”“官兵”“官话”“官妓”“客官”“官办”等带有“媚官”色彩的词汇多得很,西方人听了感觉非常吃惊,经常为弄不懂它的真正含义而苦恼。“人本位”是西方复兴运动后的元叙事语境,“自由”“民主”“法制”“人权”“平等”“理性”“诚信”“博爱”“科学”是西方话语体系中最活跃的成分,但在文/革式语境下常常被妖魔化。

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是普通脑力劳动者。由此,大学语文也要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实施劳动者素质教育,不仅有人文素质教育取向,更要重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母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掌握阅读(获取信息)、写作(发布信息)、交流(人际沟通)的技能,帮助学生稳稳当当地走向社会,小心翼翼地走进职场,进入白领层面的职业生涯。我们常说的职业“蓝领”一般是指体力劳动者,“白领”则多指普通脑力劳动者。培养初级知识分子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定位。大学教育有义务培养知识精英,即所谓银领、金领阶层,但那毕竟是少数,不是大学培养目标的全部,更不是培养目标的主流。

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不仅忽视大学语文教育,就算是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也没有很好地面向职场,依然沿袭了精英教育理念和读经教育模式。旧时代读经,尚可以应科举之试,现时代读经,连公务员考试都无法适应。当然,语文课程不能没有阅读,有阅读就离不开经典。但是,是经典的不一定是科学的,是科学的一般都存在经典意义。传统读经视科技为雕虫小技,忽视科技经典文献阅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充其量是一种狭隘的执政能力教育,不能帮助学生萌发科学意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大学语文阅读教材,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遴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仁义礼智信”此“五常”尚可一读,“君臣、父子、夫妻”此“三纲”现代人不可理喻,应限制阅读,批判性阅读,那种食古不化的读经教育难以体现“三个代表”的时代要求,其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表达“民主”“法制”“平等”“自由”“人权”“博爱”“理性”“诚信”“科学”等普世价值的作品应该大量引进教材,比如老子的《道德经》,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杨福家的《哥本哈根精神》,伦纳德·里德的《铅笔的故事》……,应鼓励多读,以便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语文课程是现代文明应该占领并努力坚守的一块主要阵地,是学校实现通识教育的一柄利器。

(二)现代职场形势逼人

学生总要走向社会,面对职场做双向选择,甚至要几进几出,过许多道职业门槛,俗话叫“跳槽”。职场是高度竞争的环境,人人自危,步履维艰。要在现代职场上生存下去,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语文能力说到底是在打造个人的一种学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打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学习的支持,势必动弹不得,寸步难行,更不必说“跳槽”。语文能力帮助你吸收新知识,解读新技术,获取新信息,不断地与时俱进,自我刷新。语文能力也在不断地帮助你输出自己的思想观念,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表达着自己的能力与成就状态。语文就是一块磨刀的石头,觉得自己落伍了,或者不太适应环境了,就把自己拿到这块石头上磨一磨,你又有新表现,锋芒毕露,由此你能够一步一步地走近成功人生。一个人要发展,要出成果,要做一个成功的人,没有语文能力的参与绝对不行。语文能力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学语文教育要引起国人的超级重视,高等院校忽略大学语文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到来以及教育事业的有效跟进,社会的蓝领阶层在逐步萎缩,而白领阶层在进一步壮大,成为大学生驰骋职场的广阔天地。社会教育结构与就业环境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例:

表示普通教育,即侧重基础理论的教育,毕业生分流,部分升学再造,部分走向职场;

表示职业教育,即侧重应用技能的教育,毕业生主要走向职场,少数人在继续教育中接受深造。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属于专科层次,这是一种狭义的定位,其实大学本科层次与研究生教育均带有专门化教育色彩,如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工业院校(或相关专业)、财经院校(或相关专业)、商业院校(或相关专业)、艺术院校(或相关专业)、军事院校(或相关专业)、政法院校(或相关专业)等,也都是直接面向就业环境的,均应属于广义上的职业教育层面。

大学语文教育应该面向社会人力资源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进行“白领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必须刻意地体现这一特色,履行这一神圣使命。

二、语用语文的四大教育理念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之间的关系,强调语境即语言运用的环境因素、实践因素对语言表情达义的影响力度。[2]诸如口头言语环境、书面语言环境在不同语境中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效果。语用环境与文化宏大叙事环境密切相关。宏大叙事环境存在国际主流文化环境与个别价值环境。语文教育的责任是顺应国际主流文化环境。强调语用的教育包括了语言运用的顺当性教育、正当性教育、伦理性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四个方面,用以提高语用的准确性、贴切性与可接受性。达到语言运用的如上“三性”境界,既涉及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技能问题,是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无法回避、无从忽略的问题。

(一)语言运用的顺当性教育

顺当性是指语言运用要遵守的形式规则,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和逻辑。比如说“善谋打仗”一语,在结构上就不伦不类,如果换成“能谋善战”就通顺了。本来,这些教育都应该在基础教育时期完成,但我国的基础教育属于“接班人”教育加应试教育,教了很多不适用的东西,由于应试教育的拖累,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偏低,这是事实,令大学老师们叫苦不迭。当前,把大学语文叫做“高四语文”“补课教育”不为过分。语言运用的顺当性教育在大学阶段势在必行。无独有偶,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与我国的情形刚好相反,他们的数学教育并不废止学生使用计算器,现代化过了头,结果高校理工科普遍需要进行数学补课教育。大学语文教育既不能“泥古”,也不能“超前”,应该面对现实语用环境,在现代经典白话文著作中寻找楷模和规范。

(二)语言运用的正当性教育

正当性是指语言运用的价值取向要合乎理性逻辑、进步原则。在一种原教旨主义元叙事语境中,或强词夺理,或曲意逢迎,这种错误居然频频发生。比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话语体系下,似乎千真万确,但在法制环境里就存在用双重标准处理问题的歧义,这种用政治标准取代法律标准的说法是非理性的、不文明的。“假大空”与“假丑恶”是不分彼此的,沆瀣一气的。“大跃进”“三面红旗”“千斤种万斤粮”“继续****”“红色江山万代红”这些缺失理性实质的语汇表面上阳刚气十足,给人的感觉极其阳光,极其明媚,极其“伟光正”,令人如醉如痴、如痴如梦、梦呓连连,不由得你不信,不由得你不栽,说不定栽大了你还难得回头。语文教育要主持正义,把准时代的脉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绝对不能被这一类强势的非理性的话语体系所迷惑。

(三)语言运用的伦理性教育

伦理性是指在公共话语环境里语言运用要遵守礼貌性原则,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处理好公共关系。公共话语不同于私密话语,主要出现在公共管理、大众传媒和社交空间。公共话语开放程度大、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深,既是一个自由空间,也是一个敏感地带,举足轻重,马虎不得。在法制社会,涉及机密、隐私、人格、领袖、政治、宗教、民族、文化等内容,法律有规定的,受法律保护,对公共话语发言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央视名嘴毕福剑说话带了点渣,结果栽了个大跟斗。说话和写文章都要表现伦理诉求,既要“求真”又要“求善”。“求真”指说话不能带有欺骗性,不文过饰非,不虚报浮夸,而应该实事求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敢负责任,敢于担当。“求善”是指说话要出于友好和善意,要讲文明、懂礼貌,要理解受话人(含读者,下同)的心理,照顾受话人的情绪,尊重受话人的人格,注意说话的分寸和社会影响。当非理性的叙事语汇肆虐社会的时候,必然导致信仰危机、信任危机,致使社会道德滑坡、黑恶势力猖獗、腐败案例丛生,这样的社会人际关系会变得十分紧张,致使轻蔑、怠慢、诋毁、谩骂、放横、撒泼一类的语言泛滥成灾。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喜欢在公众言论场合说粗话、脏话,落了个“叫兽”的臭名声。

(四)语言运用的大众化教育

大众化是指语言运用要遵从通俗性原则,包括使用普通话、规范汉字和通用词汇。赞赏繁体字,赞赏文言文,以咬文嚼字为美为雅,以通俗易懂为卑为微,还美其名曰弘扬“国粹”,另者,为了迎合“接地气”“走群众路线”而滥用俚俗语汇,或者图风骚滥用文言语汇,或者赶时髦滥用网络语汇,都是语文教育与语言运用的大忌,是对社会语用环境的污染和不良引导。******曾经把这种现象斥之为“党八股”,是存心让人听不懂,弄不明白。比如有政客用诗歌做工作报告,就算是真话也给人假的感觉,显得很不妥。曾经有考生用文言作文,就有人欣喜有人愁。2015年两会期间,新闻发言人吕新华针对反腐局势套用了一句大家都很任性的网络流行语,就让现场翻译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打打预防针,要努力提高语言沟通与传播的实际效果,防止这类败坏语言文明的事情发生。在全民记者、全民阅读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语言有着强大的自我繁殖能力,新字眼、新词组、新句式和新语体犹如春风野草,往往一夜走红,呈疯长态势,对汉语的纯洁性构成了不可低估的挑战,但绝大多数缺乏生命力,而只是一些转瞬即逝的语言泡沫。因此,语文教育要把握好这个分寸:语言运用的大众化不是低俗化。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社会担当

大学语文如何结合自身的教育特色与优势,来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呢?出于这样的使命感,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设计,一体两翼,相辅相成,其基本路径如下图所示:

(一)语文技能教育[4]


语文技能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育、语法教育、读写能力与言语沟通能力的培养。前两项是基础教育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后两项是高等教育即大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言为心声,语言外壳与内心世界是紧密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虽然心灵美方才语言美,内心空虚语言必然干瘪,但文过饰非、夸夸其谈、心口不一或者了于心而不了于口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前者属于缺德,可用语文人文教育加以补救,后者属于低能,应用语文技能教育进行提升。语文学习必须双管齐下,德才并重。“德”主要指向科学世界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才”也是指科学技术和专业才能的造就。切实地面向社会实践以及个人生计问题,不好高骛远,去做那种不切实际的南柯梦。

“语文技能教育”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首要教学目的,“职场人格教育”是语文课程教育的副产品。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个母语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该把它纳入语言技能教育层面来考量,应该参照英语课程达标的测评模式,进行母语水平能力考证通级,体现学生在办文、办事的过程中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过好语言关。在国家语委的努力下,正在推行的全民期盼的国家汉语水平能力测试,以评促学,考证通级,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开好大学语文课程的政策保障!

不管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都必须走向社会,走进职场!面向职场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基本要求、普遍要求。大学语文应注重实用性,应该走实用阅读、实用写作、实用口语和办公自动化能力培养的职业白领发展路线,应该面向职业环境、“基于工作过程”强化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利用语文教材的大人文属性培养学员的职业生存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职场生存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在职场上大显身手。

(二)人文通识教育

人文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了知识面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译为“通才教育”[5],是专业教育的一个对应概念,“通识”和“专才”都是创造性能力成长不可或缺的素质联动因素,实现创造性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既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又加强人的知识面修养。知识面修养包括价值观教育和多学科常识教育,注重文理交叉,为理科人才增润人文素养,给文科人才滋补科技常识,是一种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多向度教育。只有博学之士才有条件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创新的能力。综合就是创造,现代人才最可宝贵的就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文通识教育是培养现代人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一个宽泛的基础平台。我国学者徐飞把这种教育理念形象地称之为“一体两翼”[6]:人才是,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左右两翼,前者指智力结构、专业修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后者含爱心、责任心和高尚的道德水准。所谓“有知识、没文化”的教育,无疑是对人才的一种摧残。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语文兼并大文化,是优秀的通识教育载体,大学语文可以实施学科综合化一本通通识教育,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与发展状态,揭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现实价值,锻铸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我的复杂关系,做到文化领航,引领人格健康,引领精神文明,引领科技进步。这既是个人生计教育中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与科技强国大计中的一个根本前提。

通识教育目前的状态是零星开设课程的碎片化教育,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有呈现出密集化的泡菜教育模式。往来培养学生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主张有序进行的模块化教育与自主吸收的涵泳教育相结合。

双管齐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大学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以及人文修养素质、活跃人力资源市场、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保障社会用人质量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美国强调生计教育、实用教育;中国却被应试教育、读经教育拖住了后腿,已经导致社会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大学语文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职场生存的需要,属于个人核心竞争能力教育。现行大学语文教育的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切实调整。

参考文献:

[1] 周治南,语文扩展教学论[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2] 周治南,语用语文课程论[C],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P274-279.

[3] 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 2007-11.

[4] 周治南,语文实用技能教学[M],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8.

[5] 刘道玉,通识之用,不止润身[J],人民日报,2011.12.27-20.

[6] 徐  飞,通识教育再认识(在上海交大的讲演)[J],文汇报,2010.11.21. 

①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十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鄂教思政[2004] Y324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治南(1951~),男,湖北仙桃市人,教授,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研究。

联系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朝阳路79号福地华庭4-1504;邮编:430050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86779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