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张向宏:“廷杖”之下的文化品位和文明诉求

作者:张向宏  文章来源:向宏工作室 点击次数:2792 次   更新时间:2017/9/29 文章录入:珍珠鸟


今天我们说说这“廷杖”。提到这个词,我就不由得心里阵阵发紧,窒息一般的感觉。

先看这个“杖”,何谓“杖”?“杖”即棍子,就是拿棍子打。哦,打手心。非也!是打屁股!哦,打屁股嘛,没什么,小时候不听话,常被爸爸打屁股。后来问爸爸为何一般就打屁股而不打别的地方,爸爸笑了,说屁股上肉多,打几下没事,起到惩戒作用即可。“廷杖”之“杖”,是这样吗?非也!

现在的我们,被打几下手心,都觉得会给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觉得有失颜面,甚或觉得受辱而愤怒。那么,当一个成人,一个在体制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体面的读书人,别说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横飞了,就说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当众扒下裤子,那么,那一刻,你的斯文何在?尊严何在?

所谓“廷”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是一个很正式很庄严肃穆的地方。“廷杖”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侮辱人、打人,且往往致人非命的做法。而且,被惩罚者,往往不是一人,少则十几人,多则百十号人。就这样,一时间,棍棒的“啪啪”声,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声,令闻者无不胆寒、落泪,堂堂之“廷”简直一个屠宰场,简直一座阎罗殿,一座人间地狱。

这等非人手段,也能堂而皇之行走?岂非怪谈?

悲夫!此等魔兽之行径,竟冠冕堂皇地在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华大地行走了好几百年乃至千年。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东汉明帝,又一说是北周宣帝,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而到了大明朝,“廷杖”朝臣成常制、定制。

“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说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连击连抓,就会被撕得一片稀烂。不少受刑官员,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会落下终身残废。廷杖最高的数目是一百,但这已无实际意义,打到七八十下,人已死了。廷杖一百的人,极少有存活的记录。廷杖八十,意味着双脚已迈进了阎王爷的门槛。”



“廷杖”施行之前,人被双手反剪,五花大绑,双足亦被紧紧缚住。人被捆了个结结实实,随之,人面贴地,被放倒、放平。

如此这般,暴行堂皇肆虐,野蛮凯歌高奏。

湛湛蓝天,阴霾顿生;朗朗乾坤,魔鬼狂欢。

埃及文化由生到死,不过三千年。今日世界上已没有埃及人,埃及文字,或埃及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寿命更短,由生到死不过二千年。今日的希腊不是古代的希腊,今日的意大利不是古代的罗马。至于中国,由夏、商之际到今日,将近四千年,仍然健在。

华夏文明之延续,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的。可是,我们机体上上的毒瘤也是不得不让我们正视的。否则,别说开来,继往都是问题。

“刑不上大夫”也许是一种特权保护,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读书人、对知识的尊重呢?顾及了体面,就留住了尊严,推进了文明。倘推而广之,推及大众,“刑不上庶人”,这不是文明进程大大加快的表现吗?今天世界各国呼吁取消死刑,这是人类对每个人生命的尊重,这是人类逐渐文明的体现。吾国禁止学校体罚,强调文明办案,早已取缔取消了各种肉体折磨的刑罚,此亦为吾国社会文明进程加快之重要象征。

 

                        


朱明为一姓之兴亡,定下钳制思想的八股制不说,还不惜用这变态的“廷杖”让大家缄默,去无条件服从,比起那个狭隘的蒙古部族政权,又能多几分器量呢?

“廷杖”生成的一个很大的恶果便是:让学术、让知识,让所有的一切,让读书人,让所有人,在政权、权力面前永远唯唯诺诺、战战兢兢。让世间的一切唯权力的马首是瞻。

面对高压,谁还敢说话?还哪儿来的什么担当?若此,整个民族与整个文化非发展到绝望的阶段不可,文明的进程非停滞不可。

难怪雷海宗先生说“有明三百年间,由任何方面看,都始终未上轨道,整个的局面都叫人感到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大污点”!也请容许我说,光“廷杖”成制一项,朱明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不小的污点。

谁应当对此负责?“可说无人负责,也可说全体人民都当负责”(雷海宗语)。

不信你可以一试。直到如今,你看有几人痛恨诸如“廷杖”之类野蛮行径的?笔者上述所言,不少人会哂之一笑。觉得笔者幼稚、可笑。何也?大家认为世界本如此,你才发现?认为世界本该如此,你发什么牢骚?简直多此一举!

愚弱、麻木之可怜同胞!可怜的他们竟不知文明为何物!竟不知何谓“人类社会”!可笑、可恨他们自己还洋洋自得,振振有词于自己很聪明,直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面对诸多不公正,他们选择了认命。他们从来不会愤怒。当别人高高在上,当有人欺凌弱小,乃至欺侮他们自己时,他们还是不会愤怒。他们只怪自己没本事,且梦想着有朝一日他们也能成为今天那些欺凌别人的高高在上的人。

他们至多是一个抱怨者,认命的同时,羡慕别人高高在上,抱怨上苍不给自己这样的机会。他们不会是反抗者,从来不会想着让欺凌绝迹,让“人吃人”永远成为历史。

就是说,他们自己被踩的同时,又常常想着或做着踩别人的事。

毫无同情心可言!

环境日益没有温度,更侈谈温情?哪还有丁点的“守望相助”之精神。

就这样,当一个环境中的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法则移入人类社会,且奉为神明时,这样的人类社会毋宁说是一个丛林社会,是一个动物世界。不是吗?当人人都梦想着成为林中之王——老虎的时候,那不是一个每天都会上演血淋淋的撕咬的弱肉强食的禽兽世界又是什么?


                        

当冷漠、麻木、愚昧成为一个人的代名词,对不起,你不要自认聪明,不要振振有词,更不要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你已失掉了人之为人的内涵,已不成其为人,你已经沉沦!

“沉沦”这个词其实一点都不抽象。人性深陷泥淖,兽性就给跑出来了,人就沉沦了。

仅仅会直立行走的,绝对不能叫做人!最多是一圆颅方趾的动物而已。

人的进化是个普遍而永恒的话题。文明的演进是一个容不得丝毫怠慢的问题。

“廷杖”正是强化了丛林法则,让所有人都不敢在权威面前说“不”。而这“廷杖”又根源于极权,林中之王老虎的位子并不是十分稳固的。不难理解,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的动物世界嘛,它得时刻提高警惕,因为想做老虎的有的是。因此,高高在上的“林中之王”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拼命维护它的地位。

而一旦如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斗争思维就出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血淋淋的斗争哲学就生成了。这样,人间很难有温情,绝少爱和包容。而是赤裸裸的派别和对立。这也就是因何要么“锦上添花”,要么“墙倒众人推”,而鲜有“雪中送炭”者的缘故。

难怪乎人们认为社会变革的方式只有一种:即改朝换代。难怪乎不管统治者采取多残酷多灭绝人性的手段,人们都认为正常,“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丛林法则嘛。

天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法则,本是人类文明的蒙昧时期才有的法则呀!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蒙昧阶段,同族类自顾尚且不暇,生存都是很大的问题,对潜入、侵入的异族当然也就不客气了。在双方的争斗中,相互杀掉战俘或役使战俘做奴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原因很简单:东西不够吃嘛。因此,对处在那个时期、那个水平层次的人类,冠之以所谓“人文关怀”的要求,似乎有些不客观,有些苛求。现代文明因何订立公约禁止虐待乃至随意战俘?文明了嘛,已不是那个蒙昧时期了啊,人已经进化成人了,文明已经是人类文明了,该有的人之为人的特征和高贵要有,该有的人类文明的特征要有,诸如悲悯、守望相助之特征是该彰显的时候了。

笔者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那个,每个朝代刚建立,都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个,到最后,只代表少数人利益。所以最后就走不下去了。哪个时期都是个这,都一样,正常”!振振有词之余,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


                                  


可怜的人们,脑海中没有一点现代文明的概念,根本不知现代文明为何物。根本不知墙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井上还有另一方天空。人一旦到了这个境界,也不容易,也不是一朝一夕修炼成的。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之余,不是不会抗争,而是从来不思抗争。

动不动就是所谓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简直大于天!

殊不知,生活经验从来都不是十分靠谱,乃至十分不靠谱。更何况,两千年的极权体制下生成的所谓生活经验,其实好多是生存经验。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之类的经验,就是明哲保身的吃饭经验、生存哲学。这样的“哲”是动物的哲学,不属人类文明。

人成了这个样子,一个原因是被搞成这个样子的。两千年的极权,遗毒岂是说清除就能清除掉的。大家都被打屁股,大概大家也就都不会感到羞辱了吧?但有些时候,乃至好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要成为这个样子,当人不思高贵的时候,自己就会甘于沉沦,甘于异化。

从来不知“人生而自由”且平等的人,别说不会为实现诸如“中国梦”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尽一份力量,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办法去发展、建设。

没有人的强大,也不会有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人的强大是根本。所谓“本固邦宁”。

林中之王是野兽,是魔王。“廷杖”让人斯文扫地,让人颜面不再,“廷杖”远去矣。但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从未止息。况且,这动不动就打屁股,哪还有什么朝廷的体面,简直一个菜市场嘛!贵为一国之君,结果搞得跟一介刁蛮泼妇似的,这文化的品位一下子就给拉下来了。于国家,我们要多了解诸如“‘人生而自由’且平等”的现代文明,做现代公民;于人类,我们不断进化我们的人性,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份不小的贡献。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5670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