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丽:文学教育在中医药院校的实施现状与价值探讨
文学教育在中医药院校的实施现状与价值探讨
张玲丽
(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5)
摘要: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阶段。文学对于大学生的
的价值与功能在教育界已经逐渐达成共识。文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极为重要,在中医教育中也不例外。中医院校因其特殊属性与文学教育产生了天然的联系。文学教育作为最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分支,为中医学子提供了丰厚而肥沃的人文土壤。在中医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现状喜忧参半。担当文学教育重任的教师应该直面挑战,更好的思考与实践文学教育,使其最大效度的发挥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关键词:中医院校 ;文学教育;价值;现状分析;教师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4B102。
Research on valu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the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ZHANG Ling-li
(Shool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5,China)
Collegial period is the important stage for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their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system. Education circles have reached the consensus about value an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iterature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place among high education . It also is not exception for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have natural relation to literature education owing to its special attributes. As the branch of education , literature education which markedly reflects humanistic spirit provides abundant and ferfile humanistic culture soil. Current situation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has been mingled hope and fear .The teachers who take on heavy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on should face challenge directly , thinking literature education deeply and putting into practice to play its role effectively. Keywords :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education; value; research of current situation;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陈平原教授关于语文学习有一句名言:“孩子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高等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在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因为,我们深刻的意识到文学教育是如此的重要,不仅在小学,中学,在大学,怎样强调其价值与功都不为过,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对民族。
但综观现有的研究,笔者发现了一个空白点。针对专业属性比较凸显的中医院校的文学教育的现状研究,尚处于阙如状态。因此,本文的论述重点是,中医院校开展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什么?文学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文学教育教师应该有何作为?
1中医院校的特殊属性与文学教育的关系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灵魂深处藏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生命认识、根本理论、养生智慧和临床技能等,无处不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医的独特属性之一在于它的“传统”气质极为明显,而如何使得传统气息浓厚的中医在当代社会发挥最大效度,实现中医教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对接,文学是最好的介质之一。中医学生通过接受文学教育,在文学阅读,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国更全面的走近现代社会,触摸社会现实,参悟现世人情。
为什么?因为中医是人学。清朝名医费伯雄在《医方论·自序》中记载:“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1] 为避免将来的医师队伍中出现医德意识薄弱、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医者仁心”,必须避免对中医的亵渎,对生命的残害。医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开处方的形式,也不仅仅是望闻问切的方法,更是要传承中医千百年来心怀天下苍生、造福百姓的人文情怀。古人说“学医必先认阴阳”、“医也者,顺天应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热条辨·解儿难》)、“不谙天理,不可与言医;不解人情,不可与言医”(清·邵登瀛《四时病机·之一》)[2],中医学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发展成熟的。
文学教育作为最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分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供丰厚而肥沃的人文土壤。文学,究其实是什么呢?文学是人学,文学世界是一个个丰富的人学世界。文学是“人”写的,写“人”的,也是写给“人”的。丹麦著名的文学家勃兰兑斯在其著作《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过:文学史最深刻的意义,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钱理群教授也曾指出:“文学史的研究目标是在发现与揭示特定历史时代人的生存境遇、体验与困惑,描述人的生命涌动轨迹。”[3]确实如此,文学史研究和教学的根本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深入探索人性,更新眼光,提升精神,与历史深处的鲜活生命对话,同时也就是与每个人的人性可能性对话。
文学教育是什么?文学是育人,也是化人的。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尤其是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把自己真正地放入人学的广阔天地中,反思其生存处境,超越狭隘自我,提升生命境界,弘扬卓然爱心。散发着个人生命体温的文学教育能够感动学习者,启迪学习者,以生命的态度去触摸生命,尊重生命,感怀生命。在不同的学习与阅读过程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在触摸不同生命个体的过程中,冲破自我现实生活所限的藩篱,拓展视野,扩大见识,同时培育和滋养悲悯情怀。
这一切恰恰与中医精神是不谋而合。就这一意义而言,文学教育不仅对中医学生从事的“从医”这一直接与生命打交道的事业,而且对于其人生的成长而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与人、与生命个体、精神生命打交道,对人的理解,对生命的解读,由此变得极为重要。在走进文学世界的过程之中,不仅可以实现对人的多方位理解,对生命的多层面的解读,对人际关系的梳理由此变得更为清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更加顺畅,人生见地更为通达。
2 中医院校文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2.1传统文化课程多种形式的交相开设
但是,综观中医院校的文学教育,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反省与思考。
中医院校开设文学类课程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中比重不大,各中医院校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属于课堂教学的包括:诗词欣赏、戏曲鉴赏、唐宋诗词欣赏、论语赏析、影视文学艺术欣赏、中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鉴赏、文学艺术鉴赏、中国文学艺术批评史、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医学与文学、红楼梦与人生 、先秦八代诗赋鉴赏等。
近年来,“慕课”式教学席卷全球,中国高校教育或积极或被动的参与其中。中医教育也不例外。在中医院校,文学课程是作为通识类课程开设的。中医院校的通识课程多数是选修课性质,除却以上所列举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外,还有一类是网络课程,据笔者的调研,全国二十几所中医院校,半数以上开设或者准确的说是引入了网络通识课,主要包括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智慧树共享课程、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等。网络通识课的文学类课程包括:中华诗词之美、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唐诗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学经典欣赏、唐宋诗词人文解读、美学原理、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文学欣赏与批评、神韵诗研究 、唐诗经典 、文学修养与大学生活、文艺学名著导读、诗词格律与欣赏、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戏曲鉴赏、古代名剧鉴赏、西游记鉴赏、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中国现代新诗等。
文学课程是否适合以“慕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仁者见仁。文学课程如何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教学效果?陈平原教授非常重视和强调文学课堂:“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对话。”[4]
这不仅对于文学课程,其实对于所有的人文课程都是很好的启示。而这一点,在对中医院校学生进行的关于包括文学课程在内的传统文化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对比的调研中得到了验证。对文学类课程进行的两种形式的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选择对比的调查表明,学生对前者倾向的比重明显大于后者。其选择理由最多的是:师生互动交流,面对面教学,有血有肉,不仅有学习的氛围,并且能够直接感触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们的选择恰恰切准了文学课堂的现场感和互动性。
因此,中医院校的文学课程教师如何抓住这种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好的教学,最大程度的发挥文学课堂的功能又是一个大的课题。
中医院校开设的文学课程相对而言,数量差强人意,教学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开设的文学类课程都是选修,属于课堂教学的包括:大学语文、中国戏曲欣赏、西方名著解读;超星尔雅通识类课程引入的是叶嘉莹的中华诗词之美、叶朗的美学原理。智慧树通识课选的是姚小玲的演讲与口才。整体上课程数量比较少,种类也比较单一。
2.2 中医院校学生对文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期待
笔者对本校的300名左右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的接受度和期待度,所列选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23门课程。文学类课程包括:《红楼梦》与人生、诗词鉴赏、中国诗学、文学艺术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鉴赏。其中“《红楼梦》与人生”排在第2位,“诗词鉴赏”排在第6位,“中国诗学”排在第12位,“文学艺术鉴赏”排在19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鉴赏”排在第7位。以上数据表明,中医院校的学校对于文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期待。
在笔者进行的另一份调研“你阅读过的值得推荐的书籍”中,又呈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被调研的学生推荐了150本文学书籍,其中外国文学的比重占49%,中国当代文学占39%,现代文学占2%,古典文学占10%。以上数据表明,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文学趣味方面呈现出开放的姿态,中外古今广泛涉猎,甚至,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喜爱整体上并不亚于中国本土作品。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被调研的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阅读数量相对比较匮乏。在阅读量比较大的当代文学中,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涉猎面也比较窄。虽然,对于哪些当代文学作品可以纳入到的经典的行列中,一直存在着仁者见仁的分歧,但是,对于文学界、评论界能够形成共识的多数优秀的经典作品,中医院校的学生的阅读数量还是非常不令人乐观的。大多数集中于青春校园小说、近年来形成逐渐形成热潮的网络小说等。
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何进入包括中医院校在内的各高校?这是文学教育界应该共同直面和思考的问题。具体到中医教育界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者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
3中医院校如何更好做好文学教育
3.1 碎片化时代呈现出的学生经典阅读意识淡化的状况
陈平原教授还有一句话: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很深。
在中医院校从事文学教育的教师的来源整体来说比较清晰和固定,与汉语言专业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典文学,甚至是语言学专业的,也包括外国文学专业的,都可以从事文学教育。就这一点而言,门槛确实不高,但是“堂奥却很深”,此言又非虚。师生之间如何建构优秀的文学课堂,如何更好的实行“文学教育”?对于从事文学教育的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阅读经典,阅读经年之久而永葆其鲜活生命与精神活力的文学作品,教师与学生与其作者,与作品的人物对象,对话,交流,辩驳,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质地更为厚重,精神生命更为坚实,人生视野更为宏阔。这是理想的,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教育的状态和结果。经典阅读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当代的90后的青年学子对于人、人性、社会、历史、美的理解并非仍旧完全固守着传统的概念。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在思想界,教育界,并非仅仅是概念的故弄玄虚,在诸多青年学子那里是真的存在。正如有研究者所言的“这是一个大学这个独立自由的地方,追求真理的场所与现实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围墙被拆除之后,大学的传统概念已然在发生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全媒介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相关性思维横扫因果性思维的时代,是一个手机,网络,微信,无时无刻不占据与侵占青年学子生活与学习空间,讨论问题不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不是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而是上百度进行搜索的时代。”[5]
在一个碎片化知识挤压整合性思维的时代,文学教育如何更好的去实施?文学教育何以能真正的发挥其他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作用?文学教育如何真正的参与到青年学生的成长之中?我们都确信经典有价值,但如果青年学子不接受,这个价值也就不会很少的发生。文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学教育急需解决关系重大的问题。当然,这并非是我国的教育界面临的新问题,英国教育家怀海特90年前就针对英国的经典阅读发出过这样的忧虑:“情况基于这样的事实:将来18岁离校的学生,90%将不再会去阅读原版的古典著作。那些更早离开学校的学生,百分比估计将会从90%上升到99%。我们必须要为古典文化打一场保卫战,这事关90%学生。如果古典文化被清扫出这个时期的课程表,那么剩下的10%学生更不会去关注古典文化了。问题很严峻。”[6] 我们面临的问题同样严峻。
3.2 教师既要坚守经典教育阵地,又应持有“敞开”的文学态度
坚守经典教育的同时,文学教育的教师应该以“敞开”的态度,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与阅读范围。根据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如前文所述,以具体中医院校学生的阅读书目为例,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品的比重不大,诸如当代文学《活着》、《平凡的世界》、《时代三部曲》等,书目仅占2%,近些年流行的网络文学,校园文学,新式琼瑶式小说,辛夷坞,明晓溪等作家的青春励志小说与散文的比重明显比重更大。
陈平原教授对于文学课堂有这样的理解:“任何文学课堂,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师不是面对空白的墙壁说话,学生也并非毫无反应。真实的课堂上,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法,师生之间多少总有互动。”[7] 怀海特也说:“他们需要和学生面对面,以讲座或是个别交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思想。”[8]不同时代的两位学者强调的都是学生的参与感。如何增强参与感,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点不得不考虑进来。
那么,面临青年学子的阅读趣味与文学偏好,文学教育的教师应取何种态度呢?是视而不见,继续完全遵守经典阅读的原则,将许多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喜好拒之门外,强拉硬拽着在经典文学的世界中遨游;是拒绝与放弃经典阅读的传统,完全依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喜好,在纯粹由校园文学,网络小说,青春励志类作品的文学池塘中进行轻松的浅阅读;还是坚守文学经典的传统,触摸丰富多层的心灵与生命,感悟多样复杂的人性光辉与挣扎,体味与咂摸风格各异色彩纷呈的文学语言,在此基础上,不拒绝不排斥在不同层面反映当下青少年心灵姿态,生活状态,思维形态的形式各样的小说,对其进行阅读,体会与探究,后者不妨既作为走近当代青年学生的桥梁,又与经典文学互为比照,发现两者的契合点与相通之处,缩短学生在阅读习惯和欣赏心理上与经典作品的距离,淡化阅读习惯的“厚今薄古”的心理。
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教育是基于文学,而归于教育。就中医院校来讲,承担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大学语文。在中医院校,使用大学语文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徐中玉、王步高、陈洪主编的几部。其中,获得广泛口碑的是陈洪的《大学语文》。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淡化文学史的意识,以内在的思路线索选择篇目,有一种专题研究的脉络在里面,所选篇章既突出经典性,又能贴近当代社会的时代脉搏和青年学子的成长心理。在中医院校赢得了学习者的良好口碑。
陈洪版《大学语文》的典型范例,恰恰引发我们思考的是中医院校的文学教育怎样更好的进行。无论是大学语文课,还是文学鉴赏课,现当代文学名著的解读课,以具体读本,具体篇章为教学的核心,培养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辨别能力,触摸生命,感悟美好的能力等;以专题讲座将其串联,培养的是学生的高屋建瓴的理性概括、研究反思的能力以及史识素养,也包括横向概括和纵向超越的学理素养和自我成长的自觉意识。
3.3 教师理应夯实开阔的知识结构
中医的特殊属性是人文性比较强,文化性强,因此中医教育中的文学教育使命感理应更强。文史哲不分家,中医的特点,也是文学的特点。中医院校的文学教育,教师在夯实文学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知识结构与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对中医应有所涉猎,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发展史,千古中医大家,不仅有丰富的古典的文学素材和文学故事在里面,也有古典文学的儒释道的思维传统在里面,更有不同结构形态的医学典籍中或具诗味或带有典雅气质的散文在里面。文学教育的教师的中医知识结构的拓展,又能够提升其文学教育的教学效度,因为,契合学校学科特殊属性的教学,对其学习者而言,能够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学习者的学习排斥心理相应降低,文学教育或许能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这也将更加靠近中医教育的本义。
中医之学培养的未来中医生理应具备真善美的品格;中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在增加学生学识的同时,要专注于智慧的获得,在强化知识储备的同时,兼顾价值体系的建构。中医教育实现以上目标,文学教育责无旁贷。因此,奋战在文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理应扛起“文学”这杆大旗,奋力前行,在文学教育的道路上留下形态不同但足够坚定的足迹。
参考文献:
[1].陈小平.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 2014,30(6 ):3-6.
[2]赵力.中医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与中医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300-301.
[3]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4):157-160.
[4]陈平原.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J].文汇报,2015年 1月9日006版
[5]李灵玲.全媒介时代大学文学教育的转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41):85-87.
[6] (英)怀海特. 庄莲平 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84
[7]陈平原.“文学”如何“育人”[N].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4日003版
[8](英)怀海特. 庄莲平 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132
作者简介:张玲丽(1979-),女,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中医教育。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号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联系方式:(手机):15926298828,邮箱:421929771@qq.com,zhanglingli19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