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周德梅: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发展前景

作者:周德梅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117 次   更新时间:2017-12-15 文章录入:珍珠鸟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发展前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周德梅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当前及未来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介绍了当前学校教育呈现的“新常态,”分析了大学语文类课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迎接挑战和机遇、谋求大学语文类课程生存发展的对策思路。

 

作者认为,当前学校教育呈现二种“新常态”:一是兼顾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能够更好落实成为共识,二是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成为共识。在教育“新常态”下,大学语文类课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包括:网络化及智能化时代及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大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高标准与差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提出的谋求大学语文类课程生存发展的对策思路,一是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谋生存空间,二是设计全面、开放的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体系谋生存发展,三是用有吸引力的教学谋生存发展。

 

 主题词:新时代 大学语文  发展前景     


在今年10月隆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此,我们可以用“新时代”来指称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对大学语文类课程发展前景的思考也在此背景上展开。

大学语文类课程,指的是在我国高等院校面向所有非中文类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与语言、文学、文化、写作等相关的语文素质类课程的通称。除了直接称为“大学语文”的课程之外,还包括十分丰富、开放的课程系列。

新时代背景下的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无论是成就还是问题,都会对关系国家人才培养的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语文类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语文素质培养通识课,其发展现状和前景当然也会受到影响。

本文拟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问题,对大学语文类课程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发展前景,做出相应的分析,以期能对大学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及教学实践有一定启发。

 

一、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呈现“新常态”

 

“新常态”概念因习近平同志几年前在谈论经济问题时使用而成为热词。其最初指的是中国经济近年所呈现的发展特征,如: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这里,我们也借用“新常态”的概念来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一)兼顾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能够更好落实成为共识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中自然地包含了个体的人因智能、体能、性格、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所要求的不同的个性发展。人类很早就萌芽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直到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分析。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完全彻底地实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要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较好的社会制度及教育制度保障。而人的兼顾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全面合理的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建设目标、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层面对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只有将学生兼顾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才能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培养各行各业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才能在各阶段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活动本身就能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项组成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在其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基于“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它们又被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项应教育部委托而完成的研究将作为顶层设计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

 

很久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学校,也都将兼顾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设定,但受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特别是升学考试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往往既不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教育投入会不断加大,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配备会越来越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升学考试方式改革、高校招生办法改革会不断健康推进。这一切使得教育目标的设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落实成为可能。

 

(二)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成为共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经济全球化”、手机智能化等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都受到极大的冲击,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上面提到的北师大受教育部委托所进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也是回应当前经济、科技发展现状,为教育改革创新进行顶层设计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一些要点如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信息意识、技术运用等都涉及到对学生驾驭网络信息、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电子智能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众多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校园硬件升级及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方面进行着各种努力 。许多学校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引入学校和课堂,给师生的教学活动带来极大的改变;网络教学平台、线上课堂、微信平台课堂等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采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基本普及也给学生在课内课外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带来极大便利,使得实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展示、课堂讨论越来越成为常见的课堂形式。教师由过去的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身份变成引导者、协助者与学习效果评估者的角色。教师的这种角色变化在中学以上的学段及文科类的科目及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随着教育目标的更加合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估及高阶学校的招生录取办法也会不断改革创新,过去过分强调中考、高考分数的情况将会得到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情况以及个性发展特点都将成为学校录取的重要考虑因素。

 

当学生兼顾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普遍共识,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随着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到越来越彻底的改观,我国中小学教学的水平特别是边远及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水平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各地各级各类高校所招录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有大的提升,这将对高校的学生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乃至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全面的改革创新要求。大学语文类课程,作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高校所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或人文通识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类课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追溯我国大学语文类课程在高校的开设历史,至今已超过一百年;单从高考制度恢复后,众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时间看,也有三十多年了。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学生进一步增强人文底蕴、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一直以来各地各校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开设也呈现复杂局面:有的设为必修课,有的设为选修课,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有的开设两学期,有的开设一学期;有的开成压缩的文学史课,有的开成文学作品欣赏课,有的开成基础写作课,有的开成应用写作课……。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开设之所以出现这种复杂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教育部高教管理部门没有明文规定各高校必须开设大学语文类必修课;其次,不同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制订有不同的认识;再者,各校内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单位在组织教学时有不同的考量与取舍。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建设历程,历来就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成为各学段众多学校与学生获取教学资料及各种信息的便利途径;摆脱了升学考试压力又有了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学生,更是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新时代的到来更给各级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校而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无论是网络智能时代的信息化特征,还是新时代的教育目标要求,都给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网络化及智能化时代及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顺应网络智能时代的要求,各地许多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经过了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洗礼,沐浴在网络世界的信息海洋,许多大学生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就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有了较好的语文素养、具备了较高的语文能力。同时,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又有许多地区或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许多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进入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甚至进入同一所高校的大学生,语文水平也会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给大学语文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

 

在网络智能时代,各地各层级的高校校内网络基本达到全覆盖程度,给师生的信息搜集带来极大便利;学校智能化教学设施的配置越来越完备,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挑战。

 

在网络智能时代,面对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与教师拥有同样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的学生,大学语文类课程该怎么开设?大学语文老师该怎样教学?这是我们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高标准与差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经过高校招生选拔,接受过相似中小学教育的学生被招录进各级各类不同的大学,在大学里接受各种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的专业教育,学校会为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编制不同的全程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学校、学院对学生培养目标认识的变化,这类全程培养方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被修订。

 

什么样的全程培养方案才是科学的培养方案?什么样的专业培养目标才是高标准的培养目标?不同的方案制订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立场的评论者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相信在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之外还考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差异化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才是科学的,考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差异化的个性发展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才是高标准的。(我也曾提出过“一致的目标,差异化的教学”,我知道这话源于什么现实,话里边说的什么东西。)而在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需求中,一定包含着人文底蕴的进一步加深、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职场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随着入学大学生的基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大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的条件越来越便利,高校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有压缩必修课、通识课课堂教学学时数与学分总量的趋势,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实习、实践的时间。如笔者较熟悉的本校的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就是如此。

 

这种培养方案修订的趋势必定给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开设带来冲击。如我校的大学语文课,就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两学期共128学时,缩减为现在的仅开一学期48学时。据悉,学校将在下一步的修订中,进一步取消大学语文的必修课地位,改为各专业二级学院自主选修。在学分总量下调的大背景下,如果二级学院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为了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有更多的学分分配,他们很可能会在本专业取消大学语文类必修课。

 

本校的培养方案修订情况以及大学语文课的处境,应该不是个案。大学语文课还有生存空间吗?大学语文类课程该如何争取并拓展生存空间?

 

虽然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必修课面临着被取消的命运,但许多非中文专业大学生语文能力需要提高的实际,还有众多大学生对语文、文学保有浓厚兴趣的实际,应是有眼光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及各专业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会考虑的因素。这就给大学语文类课程留下了生存空间,也就为大学语文类课程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类课程的生存发展对策述略

 

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发展、人才培养需要等带给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挑战和机遇,我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们应该有迎接挑战和机遇的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思考当前及未来大背景下大学语文类课程的生存发展对策。通过我们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为大学语文类课程谋生存发展,为大学生在高校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加深人文底蕴、增强语文能力做出我们的贡献;为在语文、文学方面有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我们的帮助。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类课程的生存发展对策,本人有如下的粗浅想法,不揣浅陋,略述如下:

(一)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谋生存空间

高校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开设有百多年历史,除了对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实际的帮助之外,还有一种宣示作用。课程的开设表明:从政府到高校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认识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不是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能全部完成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大学阶段的非中文专业学习中也不能停,语文素养的修炼甚至是终生性的。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校文化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其中语言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宣传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建设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校的语言文化教育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人也应该是特色社会主义语言文化的建设者、欣赏者。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继续进行语言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语文实践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是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师要承担的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有许多大学生经过中小学时期的课堂或自主网络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鉴赏水平,但因为地区、学校、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语文素养参差不齐的状况仍然存在,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类课程依然是必要的。从政府到高校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明了这种状况。同时,作为一种宣示,表明国家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提升语文素质依然重视,大学语文类通识课在高校也不能停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校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编制提供政策指导时,应该考虑众多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类通识课宣示作用。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在统筹各专业学院的培养方案编制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全国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到现在,从教师队伍建设到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们有了自己的同仁研究组织,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到各地方大学语文研究会都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当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对开设大学语文类通识课有所忽视时,我们是可以形成集体的力量不断向教育部、向各高校进言,为大学语文类课程谋求生存空间的。作为高校大学语文类通识课教师,我们也可以采用校内教学单位的名义或以个人名义,利用呈送教学研究成果或与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直接沟通的方式进言,为课程在校内谋生存发展空间。

(二)设计全面、开放的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体系谋生存发展

考虑到当前及未来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编制中整体压缩学分特别是通识必修课学分的现实,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单位及教师有必要考虑设计全面、开放的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体系,编制适合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案,为有需要、有兴趣的选课学生提供菜单式、个性化的大学语文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服务。

根据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及语文能力提升需求,还有他们的文学美学欣赏需求,除有可能开设的大学语文通识必修课外,可考虑开设写作类、口才类、文艺鉴赏类系列通识选修课,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增强语文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

1、写作类课程  虽然大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基础性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写作知识的掌握及写作能力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如果在大学阶段放松甚至放弃对写作能力提升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因写作能力不足导致的困难,影响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他们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完满实现。开设写作类通识选修课,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基础写作的理论教学及训练,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进行常见公务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及训练,有条件的话,对各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各类专业应用文如新闻类、经济类、法制类、科技类应用文,也可考虑进行写作教学及训练。

2、口才类课程  《词源》给“口才”下的定义是:“口才是善于说话的才能。”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口才。根据交际方式和目的的不同,可将口才分为演讲口才、职场口才和日常交际口才等。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育承载着严重的升学压力,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能力训练的偏颇;在能力训练单元,又存在着重写作训练轻口才训练的问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因为学习的压力,加上生理、心理还处在成长阶段,学识、思想也还有待提升,他们一方面很少有条件和时间进行演讲等口才训练,加之交际范围一般比较狭窄,因此连日常交际口才也还有待提高。其他职场口才、职业口才的学习与训练更付阙如。对比新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在口才能力方面的要求,许多大学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开设口才类通识课程帮助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及训练、提高口才能力很有必要。

3、文艺鉴赏类课程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丰富多彩,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更为读者、观众提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产品,在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海洋中,如何选择精品、欣赏精品,需要较高的鉴赏能力。许多大学生喜爱各类文艺作品,但鉴赏能力有待提升。大学语文类通识课可以开设众多的文艺鉴赏类选修课,满足大学生欣赏优秀文艺作品,提升鉴赏能力的需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像中国古代文化元典导读、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中国现代文学名作欣赏、中国当代文学名作欣赏、外国文学经典欣赏、中外影视文学经典鉴赏、当代网络文学探析、话剧小品鉴赏等等,都是可以考虑开设的大学语文类通识选修课。

如果大学语文教学单位及教师建设了全面、开放的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体系,能够为有需要、有兴趣的选课学生提供菜单式、个性化的大学语文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服务,大学语文类课程的生存发展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三)用有吸引力的教学谋生存发展

在高校学生自主选课机制下,课堂无吸引力的课程和教师会被学生逆向淘汰。大学语文类课程要谋生存发展,教师必须用有吸引力的教学来留住学生、形成口碑效应,以利于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持续发展。

要使大学语文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教师应该做到使自己的教学有料有用有趣,其中有料有用偏重教学内容,有趣偏重教学方法也涉及教学内容。要使大学语文类课程具有吸引力,教师还要考虑采用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成绩考评办法。

现在的大学生已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成长的年代已经是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许多同学能够熟练驾驭网络智能工具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贩卖学生自己就能获取的网络信息,而没有自己的思考、观点,没有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没有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和教师一定不会被学生欢迎。许多大学生是在趣味性的漫画、游戏的熏陶下成长的,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不生动有趣,这样的课堂和教师也会被学生厌弃。

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吸引力,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办法等各个环节做足功课,用完备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课堂教学课件落实好教学准备。还要在教案中,充分地考虑到师生的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课内讨论,还有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训练环节的要求。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不要仓促选报课程,更不要仓促开始上课,否则,教师会自食苦果,课程也会背上臭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伟大而艰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建设人才的必经之路,大学语文类通识课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辅助。我们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师应增强信心,迎接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类课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练好内功,为大学语文类课程更好的生存发展前景而共同努力!为新时代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贡献我们的力量!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97030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