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导读”课助我更上一层楼
“中华经典导读”课助我更上一层楼
外国语学院 12汉语1 李英娥
中华圣典《论语》虽然早已沉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然而近百年来却遭受了严重的误读,我们多数青年学子对其似知而陌生。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机会上了周金声老师的“中华经典导读课”,通过对《<论语>对译与新解》的研读,我对《论语》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内涵。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语》中许多经典名句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解读。老师先让我们回忆对经典名句的固有认知,引出一直以来的“正统观念”,再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打破陈见,从新的角度、有理据地进行新的思考和分析。比如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是这样翻译:“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对于这种对译,我们一直没有思考过其理据性,只是被动地吸收和记忆。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习”字的理解,大多学者都持“温习”的观点,但周老师指导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其“习”字进行考证和分析。甲骨文“习”上面是一个“羽”字,下边是“白”字,《说文》释:“数飞也。”《礼·月令》释:“鹰乃学习。”本意是指小鸟翅膀长成了,就令其在白天练习飞翔。所以“习”字是练习、实践的意思。而且,孔子向来注重实践,认为“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学习者总是温习会快乐吗?还是将学习了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更加快乐呢?因此,“习”应是“实践”而不是“温习”的意思。这样理解使我们茅塞顿开,明白了孔子所主张和应该持守的学习观。类似的名句新解还有很多,周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启发我们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使我们获益匪浅。
让我更加受益的还有周老师的上课方式,他总是运用启发式教学让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他会鼓励我们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他还根据我们对《论语》中的兴趣点自由地进行分组,如生态组、养生组、教育组等,以小组为单位,对《论语》中不同的思想主题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的问题有所侧重地进行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我从《论语》中对孔子的生态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综论<论语>中孔子的生态观》,概括出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本生态认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实践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等,得以在《湖北工业大学学报》发表。
周老师还热情鼓励我报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知名的学府,给了我信心;这样的思维方法和研习经历,更使我体悟了学术探讨的真谛,在考研过程中也潜移默化的发挥了作用。我在华东师大研究生复试时,面试老师对这门课程和我的论文颇感兴趣,对我新译“学而时习之”句的解说频频点头,还让我将其翻译成英文,我基于新解巧妙地进行了英文翻译,看到老师满意的眼光信心倍增。随后老师让我阐述了孔子在《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观,并进而对孔子所提出的“天命”提出了疑问:“天命”就是指自然规律吗?中国古代的“天”和西方国家的“神”有什么异同之处?这些问题在周老师上课的时候以及论文指导时都跟我们讲过,因此我回答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不得不说,此次能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中华经典导读”课给我加了很多分,也让我实实在在明白了“学到的知识总有一天会发挥它的作用”。衷心感谢周老师,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让我的思维方式有了新的改变,不是拘泥于权威,而是有理据地进行创新性思维。不仅让我领略了《论语》中孔子的智慧,还让我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好好学习,认真品读,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