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校园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

湖工大王一冰 :记“中华原典导读”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王一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836 次   更新时间:2017/2/18 文章录入:珍珠鸟


新观念带来新气象  研究性教学见成效

——记“中华原典导读”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

10级对外汉语班   但炼  王一冰 


    今年上半年,对外汉语专业三年级学生新增了一门“中华原典导读”课,旨在通过指导学生研读中华经典,培养未来的汉语国际教师高雅的文化修养和研读中华经典的能力。该课由周金声教授任教,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症下药,培育研究性学习观

开课伊始,周老师考虑是三年级汉语专业学生,已上过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的课程,所以选取《道德经》作为研读对象,采取在课堂上逐章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和领悟不同解读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课堂很冷清。原来,三年级学生大都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或者积极准备考研、出国,或者谋划考证。普遍认为经典与现实生活远,不愿多下功夫,只希望老师讲清楚经典要义就行了。所以,课堂上读外语的,做考研试题的大有人在。面对这种现象,老师意识到务必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找出几段大家都以为熟悉的经典名言,请学生解读,比如释译“学而时习之”、“道可道,非常道”,结果大都理解有误,使同学们初步意识到自己对经典的理解还很肤浅,有深入学习的必要。于是,老师乘势提出严格要求上课必须集中精力,不能在课中做与中华经典无关的事。

接着,老师以“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教育的改革趋势”为主题进行演讲,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再由建设创新型国家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慷慨激昂地勉励同学们要面向未来打造自己,勇于担当,培养向世界传播经典文化的能力。

对此,周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21世纪的人才应持怎样的学习观?”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但不得要领。于是,老师又针对同学们的困惑侃侃评介有关高等教育的经典论述,引用众多中外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论断启迪学生心智。老师还拿出自己十几年来积累的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研读笔记,向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经典论著,比如前苏联教育家M.N.季亚钦科的《大学心理学》,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李孝忠的《能力心理学》,钱伯毅的《大学教学》,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等等,通过与同学讨论,整理出一份“学习层次状态图”,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四个水平阶段,其中“最高水平的探究发现性学习”需要我们做到多质疑,多启发,多思悟,追求素质和智慧的发展,有较强的价值判断力和长远的人生目标。老师还有意识的留下空格,请同学们课后通过自学自悟增添新内容。这个“学习层次图”让同学们看到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和高习得目标,开始寻找优点、反思不足。课后,周老师还通过网络,将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写的《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推荐给同学们,还摘要介绍了《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的基本观念: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智,帮助提高个体交往能力及发展敏锐的综合、分析和表达的智慧。经过如此一番的探讨,大家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目的”都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学习观念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改变。好几位同学主动地通过查阅资料在空格中填入了新的体会和经典论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再下来,周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一个人成人成才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引用许多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调整学习方式。其中最令同学们震动的是分析了一个中美学生差异的案例,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精心呵护”下长大,注重书本学习,缺乏探究精神,美国孩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处事大方、乐于助人、自主独立,遇事积极思考,善于创新。在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出的孩子表现相差甚远,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反思——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到底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我们作为已经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又该树立怎样的学习观?这个案例给我们心灵带来了触动。深刻而有普适价值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同学纷纷参与其中,提出自己对于“现代人才”的看法。这些被应试教育长期压制的学生们,通过这次讨论,像是推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更美好的风景,观念发生了进一步转变。

趁热打铁,周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参考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理念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等资料,又整理出了“一位普通人成人成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简表”,提出了六个能力要素:“生存生活能力,认知学习能力,内觉自省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多元思考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这幅简表让我们眼睛一亮,从中看到了我们学生的智慧,也懂得了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多么的重要!从此,大多数同学开始积极主动的研读经典,课堂配合越来越默契了。

在接下来的几周的课程中,就顺利进入了研讨《道德经》的氛围中。周老师搜集了各种版本的《道德经》解读,与学生逐句讨论,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寻求对经典的新知新解。在课堂上,周老师鼓励积极思考的同学,对个别观念还停留在中学的应试教育惯性中、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同学进行个别交流,适时校正。同学们纷纷卸下了身上的“思维包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结合自身搜集的资料,对《道德经》提出自己有深度的理解和看法,真正地达到了自我研读,主动思考,以吾智与先贤对话的教学目的。

企业家现身说法,启悟读经真谛

为了进一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经典名篇在当时当代下的意义,周老师邀请了两位企业家(武汉广大彩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耀东先生和浙江捷尚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胡武道先生)来给同学们讲在企业中学习和运用中华经典的体会。我们第一次聆听了企业家的现身说法,而且还是讲中华经典,让我们十分兴奋。吴耀东先生从自身经历讲起,讲到他是怎样继续学习并提高自己,谈到现代社会中的商业伦理道德问题,讲述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同学们分享“何以治商,何为诚信,如何用传统道德伦理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心经,并带领同学们大声朗读《论语》选段,结合他自身的体会分析各种道理。他的经历丰富,举止礼貌得体,演讲从容精彩。胡武道先生则侧重讲现代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让同学们了解社会需求。他分享了从经典中获得如何处事如何做人的启迪,介绍了很多案例,给同学们颇多启发。企业家进入课堂,无论是从商业切入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直面交流的方式来说,都显得格外新颖。三次交流气氛空前热烈,同学们感触良多,每次讲座课都会因提问多讨论激烈而延迟近半小时。

杨欣同学在之后的总结中写道:“在中华文化原典导读课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了那些企业的领导高层,知道了他们心中关于人才的真实想法,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知道了自己该读什么书,该怎样去读这些书。”

    明确目标任务,分组合作学习

奥巴马曾说:“真正的教育是浸透汗水的教育。”光靠老师输入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还要让同学学会输出。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前面阶段的学习铺垫下,周老师决定开始“放手”,即让同学们真正开始实践如何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虽说是“放手”,但不是放任,而是有的放矢地进行全局性的指导。一方面要求“一课一得”,每一周的课程都要求完成一篇课后感或读后感,提倡写读书笔记,要求一学期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另一方面组织全班同学分组并分工对《论语》进行对译与简释,督促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经典研读活动。

明确任务后,由学习委员总负责,分若干小组,每小组负责一章的翻译,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的翻译,并由小组组长督促及时完成并负责整理小组成员的翻译段落、统一格式。针对翻译内容则要求查阅3部以上的参考文献,不能靠简单的网络资源搜索、直接“借鉴”,而是要对原文进行简释和对译,还要查阅专业字典,做到有据可考。周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的翻译,不拘泥于以往名家的解释。还提倡小组交流讨论,对有争议、拿捏不准的地方提交到课堂上或与老师直接讨论。

这样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既有合作又有创新,既责任到人,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对那些习惯于“复制粘贴”论文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良药,是真正“浸透汗水”的实践!

    电讯飞鸿恳谈,激发研读智慧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周老师通过班级QQ群向同学发布通知,指明学习要求,不厌其烦地在通过网络信箱上修正同学们的不足之处,力求达到全班的统一。由于是电子写作,对于字距、字号、字体、页边距等这样的小细节老师也十分重视,同学们由开始的马虎到后来的精准,大多数同学通过网络邮箱或QQ直接与老师对话,一次次深夜在网上的交谈,一次次的一对一修改,一次次在课堂的反馈,10汉语班的同学们越来越得心应手,做得越来越好。周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也深深的影响着汉语班的孩子们。其中,王俊卫、张雨嫣、王甜、涂芬、汤盼等多位同学在周末曾与周老师在QQ和邮箱讨论《论语》中的字词理解,有时直至深夜1点。但炼同学也在后期总结中写道:“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思考的过程,还有与老师的网上交流,帮助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思维理解上的拓展,更多的新的认识,我的思维与学习能力都获得了提升。……自主发言环节也很好,有很多同学的想法都使我受益匪浅。”

许多同学开始静下心认真研读经典,有了独到的体会,主动在课堂上发言,和老师、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思想,常常又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一次次言语的交锋,一次次智慧的碰撞,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变化。这是真正思想上的飞跃、行动上的质变!

学考相辅相成,知行带来硕果

鉴于同学们逐日高涨的学习劲头,周老师对期末考核方式也做出了改革,一反传统的试卷与论文的考查方式,而是将考试与平日学习相结合,以考促学,综合学习效果而构成最终成绩。而且,平时成绩交给以学习委员为组长的学习小组来评定,他们根据学生的笔记、作业和平时自学状况来判分。考试成绩由老师审阅同学们的研读总结和对《论语》的对译与简释进行评判。

这样一来,同学们不再为考试而学习,而是一心一意读原著,努力联系实际合理解读,用心体悟经典,用我手写我心。真正这样做了的同学最后都感受到了心灵开窍的愉悦,思如泉涌,根本不需要抄袭别人的而大有可书写的感悟。特别是王悦、涂芬、王甜几位同学,写满了整整一本学习体会,成为自主学习的佼佼者。后期采访王甜同学,她颇有感悟地说:“虽然刚开始很反感老师一直让学生们说看法,因为这些年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思维早已僵化,但是一旦真正投入其中,就会感到异样的身心舒畅和异样的真实。真的很感谢有这样一个课程,有这样一个上课的过程,真的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不只是书本的知识,还有思维上的和现实上的。很值得!”

最后的考核结果令人欣慰,大多数同学的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深入的研读,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许多同学都完成了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研读心得和翻译成果。还有不少同学都参与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课堂讨论发言十次以上。更有同学主动登台介绍了学习经验和思考的困惑,将研究性学习引导到一个新的广度和高度。其中凃芬同学更是以《反思与感想》为题,深刻的剖析了自己和同类学生的心理,还提出了十分合理的改进建议,深得周老师的好评。不少同学勇于反思自身,与自我对话,与经典对话,写出了很有独立思想和深刻体悟的学习总结。课程最后,全班32人,综合成绩获得90分以上者10名,获得80分以上的19名。

这一次研究性的教学实践,从“经典”中迈出了“创新”的步伐,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思索,更体会到了经典的永恒力量!这一次自主研究性学习,让同学们开始明白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状态,深刻体悟到学习的真谛。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0500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